要闻动态

玉溪:打好脱贫攻坚“硬仗中的硬仗”

发布时间:2020-05-15 来源:玉溪网

 

□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陆合春

自脱贫攻坚以来,我市始终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攻坚与巩固并举,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9个贫困乡镇和198个贫困村脱贫巩固提升为重点,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培育发展滞后、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等短板弱项,实现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共同推进。

织就交通网  畅通脱贫路

一条条平整的通村水泥路,犹如一条条飘逸的绸带,在峨山县富良棚乡的高山峡谷与绿汁江畔环绕着,国道、县道、乡道、村道连成一张网,延伸至农户家门口。

“贫在峡谷、困在山路、穷在产业、难在缺水、危在民房”曾经是富良棚乡的真实写照。如今,这个曾经的“老、少、边、穷”山区乡借助扶贫之力旧貌换新颜:建了新村、修了公路;流转了土地,种上了橙子、葡萄;完成了富公线、迭舍莫进村路、雨花路、树林路、稻香路建设……

富良棚乡阿娜村委会西舍迭小组位于富新公路旁,与新平县、双柏县接壤,山村的变化,得益于脱贫攻坚的好政策。以前的羊肠小道,晴天灰、雨天泥,现在公路修通后,经济有了大的发展,盖起了小洋房,跑起了小汽车,用上了电视、冰箱。村民们种蔬菜,一辆卡车就能把一地的菜拉到县城、市里、省城。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交通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采取有力措施补齐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这块短板。据市交通运输局介绍,“十三五”以来,我市在脱贫攻坚进程中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疏通农村公路“毛细血管”,已建成“畅通乡镇、覆盖建制村、联网成带”的农村公路路网体系。

截至2019年底,全市所有建制村实现路面硬化率100%,通客车率100%,通邮率100%全覆盖,总户数30户以上、贫困人口占比35%以上的自然村100%实现通硬化路,开展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15462公里,农民朋友们“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成为现实。

聚焦重难点  生活更便利

在脱贫攻坚行动中,我市从根源着手,围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集中实施了一系列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全市198个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实现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易门县六街街道白邑村是省级贫困村,此前,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烤烟、菜豌豆,生产生活用水十分困难。自从栗窝片区提水延伸工程竣工后,村民们再也不用拉水种烤烟了,接上皮管,水就流到田里。村上建成了农产品交易市场、硬化了道路、治理了河道……如今,村民们不但种上了辣椒,还种植了三七、白及等中药材,流转了土地,成立专业合作社,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被不断激发……

五年来,我市聚焦重点难点,全力巩固提升贫困地区饮水安全,按照“突出重点、轻重缓急、建管并重、分级负责”的原则,排查出全市需要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945件,目前已启动实施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22个,涉及275个自然村13475户5153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439户8918人。

贫困地区村庄分散、工程规模小、供水人口少,如何创新项目建管机制,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保障问题?我市采取跨区域饮水安全保障网络化模式,以贫困乡(镇)和贫困村为重点,通过供水管网延伸、集中连片和设施配套等方式,实现集中供水,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升。

据市扶贫办介绍,截至目前,全市行政村饮水安全、动力电、广播电视信号、标准化卫生室实现100%覆盖;行政村、学校和卫生室宽带网络100%覆盖;贫困村和200人以上或党员10人以上的自然村活动场所均实现了全覆盖,贫困地区群众生活更加便利。

一个也不少  脱贫奔小康

整齐的两层楼房,干净的村庄小道,随风摇曳的小花……这是新平县建兴乡中寨村半坡寨小组的新农村美丽画卷。这个拉祜族聚居的小寨子,在脱贫攻坚中完成了住房、公房、公厕、道路、畜厩、排污和美化亮化项目,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了林下魔芋、高山蔬菜种植,建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拉祜族新村。

“家家都住上了水泥平房。儿子到县城打工,我们老两口在家里栽点玉米、种点魔芋、养几头猪,一年有4万多元的收入,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了。”刘福标是半坡寨小组的一名建档立卡户。在政府就业政策的引导下,其儿子到新平县城打工,月收入2500多元。2017年,刘福标家顺利实现了脱贫。

元江县曼来镇红旗村大西蒿小组是“直过民族”拉祜族聚居地,村里有33户118人,其中拉祜族19户55人。“以前,大西蒿村民住的是土瓦房,甚至还有茅草房。村里不通水、电、路,居住环境脏、乱、差。”村民小组长薛文品告诉记者,如今楼房崭新,水泥路面干净。山上栽核桃、桃子和柑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历史性改变。

“直过民族”聚居区的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五年来,我市精准施策,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素质提升、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推进4个“直过民族”聚居行政村和49个“直过民族”聚居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以及836户“直过民族”危房改造,实现整族脱贫。

我市还非常注重提升贫困群众就业技能,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转“体力型”劳动力为“技术型”劳动力,通过实施转移就业、安排公益岗位等,全面提高低收入农户发展内生动力,就业扶贫成效明显,贫困群众收入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