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如何激发创新裂变(中)
“打造一流地方应用型大学,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这是在玉溪市与玉溪师范学院携手举办高层次人才服务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接会上,政府、大学、企业表达的创新需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政府、大学、企业都希望在波澜壮阔的创新浪潮中推动创新资源高效整合,增强创新实力,成为趋势的驾驭者。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破解三方融合的障碍,才能释放出更大的创新动能。
那么,在构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体系中,政府、大学、企业如何破解创新资源整合的痛点、堵点?
冲破藩篱
受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及社会进步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成了推动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痛点。
在赴浙江省考察学习杭州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了解到,为鼓励和扶持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专家创业创新,杭州市于2011年推出“青蓝计划”,其核心要义就是通过开通绿色通道,放宽市场准入,给予政策优惠,实施资金资助,落实评优奖励,鼓励高校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带团队在杭州创业,推动“人才+双创”,实现高校与企业、知识与资本、创业与创新的有机融合。
在构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体系中,需要政府紧扣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完善产教融合规划和资源布局,建立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联动机制,制定产教融合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支撑项目。深化改革降低产教融合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形成政府、大学、企业乃至行业、社会协同创新的格局。
高校围绕建设一流地方应用型大学,实施“引教入企”,推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促进学术研究和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促进高等教育融入地方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让科研更具市场目标,让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现实需求。
企业立足构建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实施“引企入教”,积极参与高校科研和教学改革,促进企业创新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推动校企共建研发创新平台和实训基地,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利用产业投资支持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
同处创新大潮中的政府、大学、企业需要冲破体制机制制约,抢抓国家新近出台的推进产教融合试点机遇,积极争创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行业、产教融合型企业,以此为抓手争取更大政策支撑。
搭建平台
由于缺乏产教融合对接交流平台和服务体系,导致政府、大学、企业创新需求对接,创新资源整合效能低下,成为推动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中共同存在的堵点。
据相关报道,山西省成立全国首个产教融合服务平台。基于产教融合网支撑,有效推动了产教融合政策解读、落地、对接、实施。通过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信息储备库,推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建设。通过发布、检索、推荐精准化产教融合信息和资源配套服务,构建产业转型升级通道,打通教育形态变革的路径。通过建立产教融合效能评价体系,推动创新资源高效整合。
学习借鉴发达地区产教融合经验,政府、大学、企业需要携手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市场化、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坚持组织开展常态化、制度化产教融合对接活动,提供精准化产教融合信息和增值服务,推动创新资源整合,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
政府、大学、企业需要立足市场化合作和产业化分工,建立健全以需求对接为导向,以精准服务为支撑,规范运作的产教融合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导、高校为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实施多形式合作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构建校政、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促进校政、校企创新资源紧密结合。
同时,需要健全评价体系,引进社会第三方机构开展产教融合效能评价。将监测评价结果作为绩效考核、投入引导、表彰激励的重要依据,提升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成效。
激励创新
创新成就财富,财富促进创新,两者实现相互转化的关键要素是人才。因此,要让人才真正成为创新第一要素,成为构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体系的重点。
解析杭州市“青蓝计划”,从为高校教师、科研院所团队创办的青蓝计划企业提供一站式注册服务,执行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到财政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和科技项目种子资金,再到科技银行提供贴息贷款支持,直至大学科技园和科技孵化器优先提供孵化场地和房租补贴。从实施专利资助奖励,到提供会展补贴,再到设立“雏鹰杯”评优奖励,系统化、体系化的创新激励政策,有力推动了人才服务地方发展。
玉溪《关于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诸如鼓励科研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对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实施奖励。配套资助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入玉创业创新和成果转化,补助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原创性技术研发,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并带动产业发展,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专利授权的实施奖励等扶持措施。
在培养引进人才方面,玉溪制定实施“兴玉英才计划”,培养选拔产业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技能大师、文化名家等,并建立人才专家库,提高人才待遇。围绕特色学科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选拔创新人才,奖励入选国家和省级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
在推动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中,玉溪不乏政策支撑,需要的是以实施产教融合项目为抓手,将国家和省、市的一系列激励创新政策系统性、体系化融入项目执行过程,规范校企对接和利益分配,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意愿。(玉溪日报记者 唐文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