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玉溪旅游文化产业呈现良好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7-09-05 来源:玉溪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紧紧抓住旅游强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及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和全省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社会发展“5577”总体思路,旅游文化产业呈现出不断发展壮大的良好发展趋势。

创新模式促文化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部门围绕玉溪丰富的文化资源,理清发展思路,发挥职能作用,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组织编写完成了《玉溪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玉溪发展铜文化产业(2015—2017)三年行动计划》、《玉溪发展陶瓷文化产业(2015—2017)三年行动计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金、木、土、石、布”重点布局,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企业主导”基本原则的指导下,通过重点扶持培育,使得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竞争优势明显的骨干文化企业脱颖而出。同时,指导各县区完成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促进了产业发展,创新了发展模式。

在陶瓷产业方面,截至2014年12月,全市陶瓷企业总户数为90户,带动解决城乡劳动就业人口6269人。经过发展壮大,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市陶瓷产值约为33.1亿元,已有制陶在册企业、工商户共323户,从业人员7781人。而通海银饰产业、江川青铜产业等也都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的成长起来。其中,通海银饰企业2016年便已发展到47户,从业人员3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通海银饰产业产值约3.5亿元。江川青铜产业产值约为2亿多元。

在创新发展模式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链加速重构,为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我市文产部门鼓励企业加强网络销售,将文创产品发布到相关电商平台。通过着力于互联网思维的应用,不断提高产值,加快培育特色文化产品电子商务,促进“互联网+文化”新型文化业态的形成。

在产业园区建设上,红塔区玉溪窑青花瓷文化街区、新平县民族文化产业园、华宁碗窑村保护与开发等项目正在有序进行中。元江红河谷热海、澄江寒武纪乐园、戛洒花腰傣风情休闲乐园三个项目,被认定为2017年云南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同时,我市文化产业部门加强了招商引资和人才建设培养等工作,充分利用文博会、文化产业推介会等各种有利时机,积极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工作,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壮大。5年来,市文产办在做好资金申报、下拨、管理工作,保障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先后邀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等专家、学者,重点对华宁工艺美术制陶、通海银饰品工艺开发、江川铜制品开发、新平花腰傣刺绣等人员进行培训;积极组织我市第四批民族民间工艺师评选,选出市级工艺师18名。为提高工艺师的知名度和技艺,推荐刺绣高手参加首届“云南民族民间刺绣高手”评选活动,推荐工艺大师参加“云南省第二届石雕工艺大师”评选,组织玉溪市刺绣布艺企业负责人参加云南多民族染织刺绣布艺品企业负责人培训班等活动。

由于措施到位,加快了队伍建设步伐。截至目前,我市共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8人,市级民族民间工艺师78人,在民族民间工艺领域培养“云岭首席技师”3人,有效加强了全市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夯实了玉溪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

旅游产业加速发展显成效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为充分发挥文化的旅游功能,充实旅游的文化内涵,近年来,旅游产业成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培育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旅游产业规模得到持续扩大,呈现出加速向支柱产业转变的趋势。

5年来,我市旅游部门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调整充实组织领导机构,统筹推进全市旅游产业的综合改革和发展,落实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等重点工作。在完善机制的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制定下发了《玉溪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2016—2018年)行动计划》、《玉溪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玉溪市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玉溪市全域旅游创建实施方案》等相关措施,同时把意识形态工作列入单位年度工作计划,高度统一了思想认识,在全力推进项目规划建设中,丰富了产品体系。

在旅游重大项目建设上,“十二五”期间,全市旅游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0多亿元,成功引进了悦椿、希尔顿2个世界知名品牌酒店。2016年来,加快了太阳山、寒武纪乐园、通海古城、新平民族文化园、元江红河谷热海等重大旅游项目的推进力度;完成了抚仙湖时光栈道28公里的路面铺设,以及高鲁山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园项目的总体策划方案编制。以华宁陶、江川铜、通海银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市场逐步得到拓展,客源由昆明、红河等主要市场向川、渝、黔、湘等省外新兴市场不断拓展,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得到显著提升。

据了解,目前全市建成旅游景区点112个,包括了国家A级景区20个、世界自然遗产暨国家地质公园1个(澄江动物化石群)等,旅游从业人员达10余万人。为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2016年,我市积极开展抚仙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同时还加大了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启动了3个国家湿地公园、3个特色旅游城市、6个旅游强县、20个特色小镇、20个休闲农业庄园的创建等相关工作。同时,加强行业管理,全面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等形式进行营销宣传,提升文化旅游影响力,加速优化旅游环境,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

在今后一段时期,玉溪旅游产业将坚持生态优先、融合发展、市场主体、项目带动、品牌引领原则,着力实施“12354”工程,以建成文化旅游大市为目标,以推进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挖掘“一地四乡”资源优势,精心打造“抚仙湖、帽天山、花腰傣”三张名片,精准营销“玉溪好在,旅所当然”旅游目的地形象,做强企业,做大产业,通过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玉溪成为国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玉溪日报记者 顾世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