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村”下拖卓见闻
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画卷正在下拖卓徐徐展开
一个深秋的中午,记者来到华宁县华溪镇甫甸社区下拖卓居民小组,当车子穿过一个个丰收后的柑橘园,一幅宁静的美丽乡村画卷展现在眼前:绿叶茂盛的柑橘林中,一幢幢崭新的“小洋房”、爬满绿植的长廊、吸人眼球的标志墙、美丽的景观湖……
很难想象,这个多年前采访过,记忆里遍地土房、旱厕,村内道路狭窄,家禽四处乱跑的落后小村现在已成为节假日游客爆满的“网红村”。环境干净整洁,配套设施齐全,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买了新车。说起小村的华丽转变,居民小组长白云书如数家珍。
“2015年底,我们用12天拆除36户5000余平方米的老旧畜圈。目前完成村内道路硬化1190米,建成生态长廊310米、科技文化活动室1200平方米、公共活动广场784平方米、体育场所700平方米,栽种绿化苗木4506株,安装路灯43盏……”
12天拆除5000余平方米的老旧畜圈,这样的速度让人惊叹。但在下拖卓,发展路上让人惊叹的事不在少数。
下拖卓统一规划建设新村,居民自觉自愿按要求建盖,留宽了道路,留出了公共空地;
村里号召植树,全村群众积极参与,投工投劳,昔日荒山披上绿装;
村里发展集体经济需要征用土地,涉及的群众心甘情愿以低租金出让;
村里新建大桥资金紧张,群众不等不靠,自掏腰包凑份子,齐力推进工程建设;
……
党建引领添动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群众思想转变离不开党建引领。”白云书说。
近年来,华溪镇抓牢基层组织建设,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工作制,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素质,激发基层党员队伍活力。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曾经身为居民代表的白云书,思想也渐渐发生了转变,他开始不满足于充当居民的“代言人”或是与居委会交涉的“谈判者”。2016年,当过大货车驾驶教练、做过土建工程包工头的白云书结束外地生意,回到下拖卓任居民小组长。
“下拖卓居民曾经被视为刁民,刚开始工作时,群众不认可、不支持,阻力很大。为了让居民理解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做好‘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村里召集党员干部和居民代表多次召开动员会,同时安排村干部和党员专人负责指定片区,挨家挨户与居民进行协调沟通。”白云书说。
在村里十余名党员的带动引领下,群众慢慢从不理解到理解,再从理解变成行动上的支持。特别是看着一天天变美的家园,大家的顾虑慢慢消除。现在只要一听说什么项目有利于村子发展,所有群众投工投钱全力支持,形成了广大干群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记者看到,好几幢“小洋房”门口都挂着亮出户主党员身份的光荣牌。310米的生态长廊上,是一幅幅主题鲜明、风格亮丽的党建文化牌。
下拖卓,已成为华宁县有名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点。
人变了 村活了 业兴了
下拖卓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
华溪镇坚定柑橘命脉产业的支柱地位,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低热河谷资源优势,突出“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按照“一个规划、一栋特色民居、一个绿化方案、一部村规民约、一支文艺队”实施整乡推进精准脱贫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全力以赴推动以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整村治理、护岸修缮、绿化提升、庭院改造、灯光亮化等系列工程,下拖卓村容村貌的变化翻天覆地。
走在村里宽阔整洁的道路上,记者碰到刚从柑橘园回来的白洪喜夫妇,两人忙着把一箱箱新鲜采摘的小蜜橘装上三轮摩托,准备拉到集市出售。因为种植柑橘致富,这对三十出头的年轻夫妻已在村里盖起了两幢新房。他们说,今年家里两万多株柑橘树丰收,收入已有十多万元,园里还有很多新果树,等明年挂果,收入还会更多。
人变了,村活了,业兴了。通过游客微信朋友圈的传播,每到周末,驱车赶来一寻“世外桃源”的周边市民不在少数,节假日更是游客爆满,小湖边的自助烧烤桌早早就被预定完。游客在这里看山玩水、采摘柑橘、自助烧烤、喝酒唱歌,随着彝族小调的节奏一起跳舞、挝啰,昔日的安静小村展现出“热气腾腾”的生活新貌。
小村焕发新魅力
坐在湖边的亭子里,微风轻拂,满目的青山绿水。白云书指着一幢正在装修的三层小楼告诉记者,这是即将完工的生鲜超市,之前游客来游玩都是自带食物,村里只收桌子钱,等超市运营起来,不仅能方便游客,还能增加居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下一步,下拖卓还要打造柑橘观光园,让村子更“绿”,吸引更多的游客。靓于外能吸引一时的目光,持续“吸睛”还需要内涵的丰富。为此,下拖卓一方面继续提档村里的基础设施,建造旅游厕所、停车场,开辟鱼塘,加快柑橘观光园建设,供游客体验农事活动;另一方面,村里已统一规划,以群众出让土地入股的方式,全力打造木屋民宿体验区,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的民宿、农家乐。已经初步完工的“民习馆”,将让当地彝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村还是那个村,人还是那些人,但今天的下拖卓,一个独具韵味的小乡村正焕发出新魅力,初步实现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目标,并朝着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之路迈进。(玉溪日报记者 彭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