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婆婆是义务,也是替丈夫尽孝——易门县龙泉街道居民车应芬的孝老爱亲故事
车应芬给刚刚醒过来的婆婆喂水。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沈杰 文/图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易门县龙泉街道的寻常巷陌里,50余岁的车应芬用3年多的日夜坚守,将这份美德融入对瘫痪婆婆的日常照顾护理中,在烟火气的细节里书写亲情答卷。近日,记者见到了年过五旬的车应芬,听她讲述3年来的一个个温情故事。
一间面南的卧室:
把最暖的阳光留给婆婆
记者跟随车应芬的脚步走进她的家,小楼的钢架楼梯格外亮眼。车应芬介绍,那是她丈夫麦从德的手艺,刷上鲜亮的橙色油漆后,增添了几分生活情调。
小楼占地面积60平方米,最初盖了3层。楼梯居中,南北各一间。面北的房间几乎晒不到太阳。一楼潮湿,用来停车和摆放杂物,不住人。二楼南边是孩子们的房间,北边是车应芬与丈夫的房间,客厅在三楼的北边。车应芬的公公过世早,搬家时,她与丈夫将婆婆陈莲英的房间安排在了三楼的南边,这样婆婆也不会觉得孤单。
推开陈莲英的卧室门,阳光洒满室内,护理床干净整洁,床头收音机正在播放音乐。提及收音机的由来,车应芬说:“婆婆现在只能整天躺在床上。正常人躺久了都不自在,有点声音,她躺着会舒服点。”
看到陈莲英熟睡,车应芬回忆起了过往生活。1996年,车应芬从易门县十街乡老吾村委会嫁到县城周边的麦家。当时,丈夫的哥哥、姐姐已各自成家独立,公婆为兄弟几人都留了老屋。婚后,车应芬的两个儿子相继出生。丈夫麦从德常年在外从事焊接工作,车应芬便承担起照顾两个孩子、干农活的任务,农闲时做家政、保洁等工作补贴家用。“那时候,公婆身体不错,常帮子女们干活、带娃。有了他俩的帮衬,我们的负担少了很多。直到2009年公公过世……”车应芬说。
2014年,车应芬夫妇按政策拆除老屋新建住房。车应芬提出接老人同住,方便照顾。她认为,对丈夫的父母也应该如同对自己的父母一样。
一张护理床:
三年多日夜贴身守护
2021年,在外务工的车应芬接到丈夫电话,得知80余岁的婆婆脑出血入院。万幸的是,经过医院的抢救,婆婆的命保住了,但失去了行动与语言能力,饮食、翻身等均需他人协助。车应芬当即决定:放下手头工作,在家照顾婆婆。
最初,陈莲英尚能轻微活动时,车应芬每天将她绑在自己身上,带着她练习走路,盼着她能渐渐好起来。随着病情发展,陈莲英身体逐渐虚弱,只得彻底卧床。此后,车应芬的生活都得围绕护理床展开:每日清晨,帮婆婆擦洗身体、更换衣物;早餐将米、菜榨成糊状,煮熟后用小勺喂食,一顿饭耗时半小时多;白天每间隔一至两小时,调整护理床角度;夜间多次起身查看,帮婆婆翻身、更换尿布……
在对婆婆周而复始的照顾中,车应芬还学习了基础护理知识、饮食营养搭配等,试图通过食疗帮陈莲英恢复健康。陈莲英清醒的时候,车应芬会和她聊家常、讲趣事。车应芬说:“做这些,就是希望卧床的婆婆能稍微自在点。”
一份未尽的孝:
把遗憾化作动力
“我嫁到县城后,没能在父母生前尽孝,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车应芬望向窗外,眼里泛起了泪光。她在家中排行老二,父母在世时身体不好,哥哥和弟弟凑钱买了车,用于接送父母到县城看病。可那时候,她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忙地里的农活,只能偶尔抽时间回去看望父母,没法常伴左右。父母离世后,这份遗憾一直藏在她心里。车应芬说,照顾婆婆是她应尽的义务,也是替丈夫尽孝。丈夫在外打工不易,家里的事她就多承担点。
让车应芬倍感温暖的是,这几年,县妇联、县工会的工作人员多次上门慰问,送来生活用品和慰问金;聊家常,鼓励她好好生活;邻居们也格外热心……“现在政策好,大家都这么关心我们,我很感激。”车应芬说。
说话间,陈莲英醒了。车应芬立刻起身,端起床头的小碗,烫洗之后倒了水,试了水温,用勺将水喂到陈莲英嘴里。陈莲英一边吞咽,一边发出“嗯嗯”的声音,目光落在车应芬身上,充满了依赖。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两人身上,孝老爱亲的暖流在这个小家庭中涌动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