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三大战役”的“易门经验”
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县域经济综合考评居全省第一,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经济增速居全省第一——如此亮眼的成绩单由易门县交出。近年来,易门县立足县情、找准定位、开拓创新、苦干实干,用实际行动创造了“易门速度”、“易门经验”,书写了经济新常态下跨越式发展的生动篇章,获得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三连冠”,既是全省的先进典型,也是玉溪的骄傲,更是各县区各部门学习的榜样。
易门县是如何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园区经济的?是如何通过打好“三大战役”实现后发赶超、走在全省前列的?在全市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园区经济现场推进会上,易门县委书记马亚东为参会人员详解打好“三大战役”的“易门经验”。
重点攻坚
推动县域经济争先进位
易门县始终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提升综合实力、夯实跨越发展支撑的重中之重,主动适应引领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推动县域经济持续争先进位、走在前列。
“在工作中,我们首先做到的是解放思想。”易门县委书记马亚东介绍,易门县转变了目标定位不高、发展平均用力、工作按部就班、举措不敢突破的思维定势,以战略的眼光审视县情,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发展的基础、空间、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易门县确定了“力争经济增速年均保持14%以上,确保县域经济发展始终走在前列”的高远目标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引领发展,坚持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向上争取资金、政府性融资四项重点工作作为牵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
领导干部是落实责任的关键一环。易门县建立了县级领导牵头、四套班子责任包干、部门挂钩负责的工作联动推进机制,将年度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向上争取资金、政府性融资四项重点工作任务分解细化到每个领导、每个部门、每个干部,推行工作保证金制度,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挑、个个身上有指标。综合运用县委、县政府工作督查和人大专题询问、政协民主评议、纪委勤政廉政巡查等措施,对重点工作进展进行全方位、大强度、高频率督查,每月一通报、每季度一排名、每半年一问责、年终算总账,以清晰的责任、严厉的督查、严肃的问责,促使各级领导干部把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抓在手上,务实担当,多途径招客商、多举措推项目、多渠道争资金、多形式扩融资。近三年,全县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276个,实际利用市外国内资金176.6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79.1亿元,争取上级资金44.9亿元,融资59.4亿元。
在工作推进中,考核奖惩成为有效的“指挥棒”。易门县出台四项重点工作考核办法,把包括县级领导在内的所有干部纳入绩效评价考核,提高重点工作任务在年度目标任务综合考评中的权重,考核结果与年终奖惩、干部任用挂钩,对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并优先提拔使用;对未完成任务且排名靠后的单位和个人,县级领导责令向县委作出书面检查、部门负责人一律问责或采取组织措施调整岗位,以硬斗硬的考核、实打实的奖惩力促各级领导在抓重点工作中比学赶超、争先进位。
创新突破
力促园区经济走在前列
易门县始终把园区开发作为发展壮大工业、增强经济支撑的有力抓手,创新突破,将园区实体化改革纳入县委全面深化改革专项深入推进,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汇聚,全面提速园区开发建设,力促园区经济走在前列,带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高位布局抓规划。易门县高标准完成园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各片区控制性详规。易门工业园区形成规划面积45.5平方公里的大椿树循环经济产业园、麦子田装备制造产业园、六街轻工产业园、曾所生物资源加工产业园、浦贝高原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园“一区五园”布局,园区已开发建设10.2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148户,从业人员2.04万人,其中规上企业53户,构建起一个片区一个特色、一个产业一个集群发展格局,初步培育起矿冶、陶瓷建材、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循环经济、轻型加工及装备制造四个新兴产业。被认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创新举措保供地。易门县抢抓被列为省级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县的机遇,实施两个“工业上坡”试点项目,新增工业用地4545亩,有力保障了工业发展用地需求。创造性地采取土地补偿费作价入股方式,既缓解了政府一次性支付征地资金的压力,又保障了被征地农民的长期收益,近三年融资3.2亿元,收储园区工业用地5274亩,有效破解了项目用地“短板”。
多元投资建基础。坚持基础设施建设超前、与产业发展配套,每年预算安排3500万元工业发展资金用于园区开发建设,设立2000万元工业信贷引导资金助推园区经济发展,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项目合作、整合部门资源、信贷融资等方式,近三年累计投入11亿余元,加快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打破财政投入单一格局,探索“以商建园”新模式,引入江苏太平洋建设集团合作开发建设园区,先行启动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项目合作方式建设园区污水处理厂、标准厂房;实施滇中天然气管线易门支线、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加快管道燃气覆盖工业园区;围绕园区规划引导电力部门先行电网更新改造,保障电力供应。紧扣园区功能定位,瞄准东部沿海地区、昆明“退二进三”产业转移,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主动加强与各省、市驻滇商会协会沟通联络,邀请有投资意愿的客商、企业到易门考察;引进云南省广东商会在麦子田建设广东产业园“园中园”,借力以园招商、以商招商。探索推行委托代理招商、网络招商等模式,多层次开展精准化定向招商。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工业园区综合考核居全市县区第一。2016年,园区工业产值达150.4亿元,增长27%,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3亿元,增长26%。
优化环境
助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如何助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据马亚东介绍,易门县坚持认识上放胆、发展上放手、机制上放活、政策上放宽,着力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2016年,全县民营企业达1479户(不含个体工商户),增336户,增长20.8%;完成民间投资22.1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28.9%;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37.2亿元,增长15%,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达43.6%。
打造政策最优新洼地。易门县认真落实市委“政策一宽再宽、利益一让再让、服务一改再改、环境一造再造”的要求,瞄准全省各地最佳投资环境进行环比和综合研究,优化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扶持政策措施,突出比较优势,把政策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快,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以优良的环境、宽松的政策营造全民亲商、爱商、安商、护商的浓厚氛围。
打造政务服务新高地。打破一切阻力强势推进行政高效审批改革,在全市率先成立县级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中心,由县财政出资先行做好工业园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资源评估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供入园项目统一使用。畅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快车道,全面简化审批程序,实行入园项目集中审查、并联审批,全程帮办代办企业投资审批事项,做到解决企业困难不过夜,服务客商零收费、零距离、零耽搁,全方位提供精细化服务,打造审批成本最低、工作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好的全省最佳投资环境效应逐步显现,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压缩2/3以上、项目审批提速70%以上。
打造投资兴业新福地。易门县与省信用再担保公司、云南红塔银行、中信银行合作,在全省县级第一家率先开展“园保贷”,缓解企业项目建设、周转资金压力;引入江苏常熟银行,拓展“银园银企”合作平台;多渠道整合资源,优化项目包装,近三年为企业争取各类扶持资金1.93亿元。实施推动跨越发展企业人才开发市级全面深化改革试点,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对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学历人才给予补助;多举措搭建人才供需交流、教育培训平台,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定向、定岗精准化职业技能培训,破解企业用工难和劳动力就业难。建立1个院士工作站、1个专家工作站,引进各类急需专业技术人才612人,为推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支撑。建立县级领导和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挂钩联系园区投产企业、在建项目工作机制,主动到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到企业驻地村组走访群众,及时化解企业与周边群众的矛盾纠纷,加强企业驻地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群众合法利益,构建企业与驻地村组和谐关系,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