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旦东:爱国忧民奋勇抗争
□ 孙银龙
易门县小街乡老黑山东麓下的甲浦大村,是王旦东的家乡。1905年,王旦东出生在这里。现在,王家已经没有人住在这里了,但房屋地基还保持当年的样子。如果要上易门最高山老黑山,路就从他家旁边过。在老屋居住的人家是后来从外地搬来的,但也知道王旦东其人其事。每每有人到老屋参观采访,也很热心支持。王旦东的事迹,介绍的资料很多,像抗战花灯就广为人们所知。通过了解王旦东,我更敬重他的那种一生爱国忧民的情怀,一生不为命运屈服及他在行动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
王旦东家前面不远处,也有一座老屋。上世纪40年代中期,那户人家办过一个私立小学。但在王旦东那时,要读书,必须到20里外的旧县小学寄读。上学时,王旦东受到一个老先生的影响,在心灵上种下了爱国忧民的种子。他曾作诗道:“御侮当作大丈夫,持枪遍把盗贼诛,中国得安全球稳,耳不闻忧身始舒。”洋溢着一个山村少年痛恨卖国贼、痛恨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爱国豪情。诗中表现出的志向,王旦东为此一生追求,从不言弃。
纵观王旦东的一生,从学生时代受进步思潮影响,积极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参加革命斗争,从此没有停息过。在昆明联合中学读书期间,王旦东加入了李国柱创建并领导的进步青年读书秘密团体——“青年努力会”。他和易门人刘惠之,大理人黄洛峰、李裴如等以满腔的热情投身到民主革命运动中。后来,停学的王旦东与易门在昆明各学校就读的学生刘惠之等提出倡议并建立起“易门旅省学会”,王旦东被选为学会负责人之一。不久,易门旅省学生创造性地提出回乡举办义务学校,到乡村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倡议,王旦东和他邀请的非易门籍教师艾芜、黄洛峰等到小街第四分校任教,在偏僻的山乡轰轰烈烈地进行破除封建迷信活动。如深入农民家中,揭穿“端公”“师娘”的骗人花招,支持深受家庭包办婚姻之苦的五姐要求离婚的勇敢举动。这在民国时期的边疆小县是很少见的,在易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927年,王旦东因投身革命洪流而到了上海读书。在生活都很艰难的日子里,他顽强地学习和积极参加爱国主义运动,并完成了学业。1931年秋天,他到北平与已是共产党员的刘惠之相聚,经刘惠之介绍他加入“北平反日大同盟”及所属的“北平世界语同盟”(世盟)。此后,他又参加了“北平左翼音乐工作者联合会”(音联)、“北京左翼戏剧工作者联合会”(剧联),进行爱国宣传活动。王旦东不管是在“世盟”“音联”,还是在“剧联”,他的革命斗志从未减弱过。1936年3月,王旦东回到昆明。在昆明,王旦东全身心投入抗战宣传中,最瞩目的贡献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对花灯的改造。1949年初秋,王旦东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滇中独立团。解放后,王旦东历任中共昆明市委文工团团队长、云南省花灯团副团长、省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等职。
易门县小街中学专门开辟一块地方,设旦东园,宣传王旦东事迹和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在我匆忙一过此处的时候,目光越过园口,在介绍王旦东事迹的墙面上我看到了“马尔卡索工”几个字,对这几个字我很熟悉,是世界语“瘦王”之意。王旦东一生奔波,全身心投入革命,很多资料都记有他读书时很艰难,却从不因生活贫困而退缩,也没有因贫困而放弃对革命的追求。1926年,他的家中发生一系列灾难,被迫停学的王旦东,仍然参与了“易门旅省学会”进行的各种工作。1927年,他通过考试获得奖学金,进了昆华一中。为到广东参加革命,王旦东借高利贷买车船票与刘惠之同行。在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读书,也是完全靠半工半读艰难维持日常生活和完成学业。1931年,大学毕业不久的王旦东借了50块钱,从上海到了北平,抵北平后的半年时间里,基本处于失业的状态,他参加“世盟”的活动,完全属尽义务,没有分文报酬,日常的伙食费都很成问题,由于长时间食不果腹,他脸颊上颧骨高高突起、眼窝深陷,人越来越瘦,加上他个子高,人们都叫他“马尔卡索工”。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他没有悲观气馁,总是用顽强的毅力战胜饥饿,服从“世盟”的安排,承担起所分派的工作任务,将全部精力投身到抗日救亡的革命激流中。“剧联”的工作也如在“音联”一样,同属尽义务,无任何报酬,平时又无固定经济收入,因而挨饿是常事,他经常诙谐地对同乡说:“戏演了几台,可是肚子仍没有个交代,紧紧裤带又过了一天。”长期的贫困生活,使他染上了肺病,1934年冬,他到青岛靠给一民众教育馆任干事的微薄薪金维持生活和养病。他仍然不忘爱国宣传,自编自演了讽刺国民党投降派的话剧《万家生佛》,编写长篇大鼓书《孟姜女哭倒长城》,揭露国民党抓兵虐民的罪行,为此受到国民党当局的迫害,丢了饭碗。第二年辗转到江西滁家埠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当音乐、美术教员,他利用机会教学生大唱革命歌曲,又为学校当局不容,半年后便被解聘。
王旦东具有艺术天赋,他的斗争武器就是手中的笔。早期,他运用艺术表演形式向民众传播反帝、反封建和争民主、争自由的思想。他为寒假义务学校创作校歌的词、曲,与同宗妹王浩兰、王咏兰共同创作的活报花灯剧《乡城亲家母》,画漫画对文暄进行讽刺。1927年春节,以他为首组织并指导义校教师和部分学生排练出《可怜闺里月》《孔雀东南飞》《苏秦拜相》《日本公使》《欢迎舞》等几部大型话剧和舞蹈歌剧及活报花灯小戏、小魔术等文艺节目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加之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演员配合默契、演出认真,王旦东等设计的音乐悦耳动听,绘制的布景形象逼真,每个剧目都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水准。1931年后,他运用音乐、戏剧、曲艺、美术、幻灯等艺术形式宣传发动群众,投入抗日救亡斗争。在“音联”和“剧联”,他不论干什么,都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与邵惟一起导演过话剧《怒吼吧,中国》;与著名话剧演员白杨同台演出过抗日话剧,在北平市一中演出过经翻译改编的前苏联话剧《第四十一个》。他还承担着许多工作,有时在同一出戏里他要分别扮演几个角色,往往是卸了妆又化妆,演完青年又扮老汉,话剧演完又上台独唱;舞美设计、布景绘制等工作也由他兼搞。
解放后,王旦东才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著有花灯剧本多种。他创作的花灯歌舞节目《大茶山》至今常演不衰,他对花灯从音乐、唱腔等都作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云南“花灯剧”的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文革”期间,他屡遭迫害,仍然坚持创作,关心下放地的民生情况。1973年病逝于安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平反昭雪。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人:他因为直面现实,一身骨德而留声。他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这人就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王旦东在他反对侵略、反对国民党腐败统治时所表现出来的伟大人格与其是何等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