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县

史军超:棕扇舞联合申报世界遗产优势明显

发布时间:2025-05-19 来源:玉溪网

棕扇舞联合申报世界遗产优势明显

——访云南三项世界遗产申报提出者、专家组组长史军超

棕扇舞联合申报世界遗产优势明显.jpg

元江县羊街乡的民间艺人倪来黑(右)与白沙才(中)等跳起哈尼族棕扇舞。

棕扇舞联合申报世界遗产优势明显1.jpg

2011年11月6日,元江县羊街乡群众跳哈尼族传统棕扇舞,庆祝哈尼“十月年”。

棕扇舞联合申报世界遗产优势明显2.jpg

元江县羊街乡哈尼族妇女跳起棕扇舞,庆祝传统民族节日哈尼“十月年”。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崔永红 文/图

经过长期细致研究和慎重分析思考,云南三项世界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云南世界茶树原产地及普洱西双版纳临沧普洱茶、中国老挝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申报提出者、专家组组长史军超提出建议:“中国元江可与东南亚诸国联合为哈尼族棕扇舞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史军超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人类学家、梯田和普洱茶专家、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组织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蒙特利尔高端论坛中国发言代表、国际梯田联盟主席。近日,史军超来到元江县,与元江哈尼文化学会负责人座谈,记者在现场就哈尼族棕扇舞申报世界非遗有何重大意义、有何优势等问题,对史军超进行了专访。

云南是中国世界遗产资源的富集之地

云南立体气候特征突出,民族文化蔚为大观,地质地貌多样。1999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高级研讨会。作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唯一的大会发言人,史军超在《关于开展云南申报世界遗产战略的建议》的发言中提出:云南是中国世界遗产资源的富集之地,应把云南打造成中国的世界遗产大省。此建议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得到莅临大会的“学术泰斗”费孝通教授的首肯。史军超的建议罗列了我省若干可以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其中澄江生物化石群作为重点列入。13年后,最终定名为“澄江化石地”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化石类世界遗产。作为红河哈尼梯田、云南世界茶树原产地及普洱西双版纳临沧普洱茶、中国老挝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三项世界遗产申报项目的提出者、专家组组长,通过大量研究和不懈推动,最终,中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成为世界遗产。

棕扇舞的历史文化源头在元江

“元江哈尼族棕扇舞不但具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条件,而且符合所有世界遗产必需的独特性、唯一性、代表性‘三性’原则,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完全可以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世界遗产研究专家,史军超对棕扇舞申报世界非遗充满信心。

史军超长期关注着神奇美丽的玉溪。他认为,滇中腹地玉溪文化之灿烂,在全省乃至全国亦不遑多让。江川李家山青铜文化、玉溪花灯、聂耳音乐文化、元江哈尼族棕扇舞、新平花腰傣服饰、峨山彝族火把节等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对哈尼族文化长达40年的调研中,他的足迹遍及云南省内玉溪、红河、普洱、西双版纳及泰国、缅甸、越南、老挝等国的哈尼族聚居区。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哈尼族都有棕扇舞,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地域变迁及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有些地区的棕扇舞文化有所变异,如扇子由棕扇改为纸扇、布扇甚至塑料扇,但其艺术形式和历史文化内涵皆源于我国元江等地,而元江哈尼族棕扇舞已于2011年成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江哈尼族棕扇舞的独特与珍贵,首先在其扇子的材质为棕叶,这一选材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动因。”史军超介绍,哈尼族自古有孩子出生之日,其父亲须到寨边栽种棕树和竹子之俗,棕树和竹子象征着哈尼族个体与族群的生命之树。

在现实生活中,棕树对哈尼族的梯田农耕及社会生活具有重要作用:棕皮可制蓑衣御寒挡雨;棕树坚固耐用,数十年不朽,树干凿成渡槽,成为越箐跨涧的引水材料,确保梯田水源四季长流;棕绳在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棕树被认为有辟邪的功能,当夜晚来临,漫山遍野的棕叶在风中如狂涛怒浪般“啪啪”作响,哈尼人认为这是天神用巨掌击打恶魔保护山寨;棕片则在重大庆典仪式中成为人们驱魔的道具……当哈尼人挥扇起舞时,棕扇就由世俗之扇化为天神之扇,棕扇舞也由世俗之舞化身为天神之舞。神圣化,这就是哈尼族棕扇舞区别于其他扇子舞之根本所在。

棕树是哈尼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体现

“从现代文明理念来看,哈尼族人对棕树这一自然植物的广泛使用并赋予文化意义,正是哈尼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体现,从而使棕扇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史军超介绍,元江哈尼族棕扇舞有上百种套路,最常使用的有36套72式,内容包括历史迁徙、生产生活、庆典祭祀、人伦风俗等,甚至完整地演绎了哈尼祖先从狩猎到游牧,再到梯田农耕的文明进程,这一文化功能是中外任何舞种不可比拟的。

元江哈尼族棕扇舞反复展现了飞禽走兽、昆虫鱼虾、猪鸡牛羊等的形象,如猴子戏耍、老熊护禾、野猪拱土、水獭抱鱼、螃蟹滤水、蚂蚁抢亲、蜂儿入洞、公鸡报时、狗赐谷种、白鹇飞翔、鹭鸶捕食、天鹅孵蛋、山羊吃草、水牛追豹等,出神入化地展现出哈尼族人自古暨今的地球生命共同体意识。

“元江哈尼族棕扇舞的思想价值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史军超认为,元江哈尼族棕扇舞的内容、功能、内涵证明,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不但是卓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具有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可比拟的文化价值,申报为世界遗产对发展地方经济社会意义重大。

“玉溪的文化发展与经济地位极不相称,这与对自身文化的深度认知不够有关。”史军超认为,应该从世界文化的高度对元江哈尼族棕扇舞申报世界非遗进行认真审视。

“丽江经济并不发达,但其名声享誉海内外,原因是它坐拥三项世界遗产。”史军超介绍,在7平方公里的丽江古城就有两项世界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和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文献,丽江还与迪庆、怒江共有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因世界遗产众多,丽江获得了中央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大量倾斜,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丽江接二连三申报世界遗产,源自他们对自己文化的深度认知、高度自信与世界眼光。

2013年,史军超作为申遗专家组组长,同中国代表团赴柬埔寨金边参加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会上,红河哈尼梯田成功申报世界遗产。目前,红河州正同时开展两项世界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世界灌溉工程与滇越铁路的申报。红河州同样获得了中央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倾斜。

“世界遗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史军超认为,这些成功的经验都值得玉溪借鉴。

多个国家联合申报优势明显

史军超介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4条标准:参选作品应具备体现人类创造优秀作品的特殊价值;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在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学方面有特殊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达;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规则。

经过调研,史军超认为,元江哈尼族棕扇舞已经呈现出濒危性,需要及时进行保护。千百年来,元江哈尼族棕扇舞的传承方式是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等方式进行,技艺高超、文化功底深厚的老艺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衰老后自然消亡,传承后继乏人。元江唯一的哈尼族棕扇舞国家级传承人龙正福已去世多年,省级传承人龙卜才也去世,目前省级传承人只有白金保、白来付二人。更让人担忧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绝大部分年轻人离开乡村进入城市务工,导致乡村继承人断代。虽然政府采取了若干措施,比如棕扇舞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成立棕扇舞传习所,成立棕扇舞专业表演团队巡回演出,举办培训班教学,开展广场舞等群众性棕扇舞自娱自乐活动等,但作为一个系统的、高水准的、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仍有较大风险。通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元江哈尼族棕扇舞进行有效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有一项规定:如果一种文化由两个以上国家联合申报则不占申报国的申报名额,而且联合国鼓励这样做,这对中国元江与东南亚诸国哈尼族棕扇舞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常有利。”史军超介绍,世界遗产委员会规定申遗两年一评,一国一项。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在国家层面储备的非物质文化世界遗产申报项目数量众多,但哈尼族是跨境民族,国外的哈尼族同样跳棕扇舞,多个国家联合申报优势极为明显。

“作为热爱玉溪文化的学者,我希望中国元江与东南亚诸国哈尼族棕扇舞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能被政府采纳并实施。”耄耋之年的人类学家史军超热切地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