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县

元江:哈尼梯田上吹响乡村振兴号角

发布时间:2018-04-24 来源:玉溪网

哈尼的山泉有多高,哈尼的梯田就有多高,阳光照耀到哪里,哪里就有红米生长的身影。在元江县哈尼族群众居住的羊街、那诺等乡镇,随着一系列哈尼梯田保护、恢复及开发办法的实施,壮阔的哈尼梯田上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让古老的哈尼梯田焕发出勃勃生机。保护好绿水青山和哈尼梯田,哈尼群众对未来的幸福生活有了更多的盼头。

春天的早晨,羊街乡的哈尼梯田时常云雾缭绕,犹若仙境。太阳还没有拨开云雾,梯田里就到处是忙碌的身影,耙田、修埂、通水沟,呈现出一幅闹春耕的生动画卷。梯田边,李来吉的脚步显得有些匆忙,他是元江县哈尼梯田农业产业发展协会的会长,也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对于较为重要的种植、管理环节,他都要进村下田,督促种植户抓农时,落实好各项科技措施。

红米、糯紫米都是稻米中的精品,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同时,种植的气候和水质要求也较高,曾经在元江流域的哈尼梯田上广泛种植,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记者了解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哈尼群众多外出打工,或把梯田改种其他经济效益更好的作物,导致大片梯田逐渐荒芜或改成旱田,承载着哈尼农耕文化的梯田面临着退化的困境。在新形势下,如何在保护哈尼梯田、农耕文化的同时,让群众充分享受梯田保护、开发带来的利益,成为当地党委、政府的必解必答之题。

2016年初,在羊街乡党委、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在外打拼多年、事业有成的李来吉回乡创业,流转200亩梯田种植有机红米、糯紫米,并成立了哈尼梯田农业产业发展协会。协会还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订单粮食”。目前,在协会的带动下,当地红米种植面积达到了2600亩,涉及2个乡、4个村的649户群众,其中包括19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种植红米等梯田农特产品,哈尼山寨实现了“自我造血”,在云海梯田景观保护、农耕文化延续和村庄发展中找到平衡点,实现了群众增收、企业增效、梯田恢复的“多赢”目标。

哈尼梯田农业产业发展协会还为梯田红米积极申报有机农产品认证,摸索出了一套生态、立体的种养办法。在栽种梯田红米、糯紫米的过程中,采用山泉水灌溉、施少量农家肥、人工耕禾除草的原始耕作方式;推广稻、鱼、鸭混养的生态种养模式,将水稻种植、鱼类及鸭子的养殖有机结合,通过资源循环利用,达到了产品产量、品质同步提升的目的。在这样有机、生态的稻田里种出的梯田红米,生长期要比一般的杂交水稻长1个多月,亩产只有300公斤左右,比杂交水稻要少100公斤到200公斤,但售价却是杂交水稻的5倍,市场口碑好,销量不愁,产生的效益较为可观。羊街乡戈垤大寨村民李立德说,以前种田每亩收入只有1100元到1200元,现在种红米、糯紫米,加上稻田养鱼、养鸭,每亩收入达到4000元到5000元。

协会还注重产品的包装和研发,除了主打的梯田红米、糯紫米,还有生态鸭蛋、烟熏肉、苦荞片等14个哈尼梯田系列产品。通过当地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搭建的电商平台,梯田红米等农特产品还搭上了互联网“快车”,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远销北京、上海、新疆等地。

坚持绿色发展,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元江县哈尼梯田核心区面积为16000多亩,为保护好哈尼梯田,推进梯田周边村寨的可持续发展,元江县于2015年5月1日正式施行《哈尼云海梯田保护办法》。同时,元江县各相关部门和乡镇为保护哈尼梯田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特别是位于梯田核心区的羊街乡先试先行,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浓郁的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推进梯田保护、恢复和农业产业开发,发展文化旅游,实现了一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2016年以来,羊街、那诺共恢复梯田2100亩,实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青山滴翠、绿水潺潺,蓝天、白云、流水、梯田……哈尼梯田一年四季美景醉人,吸引了一拨又一拨游客前来观光、摄影,体验哈尼族独特的农耕文化。“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梯田正见证着乡村振兴战略在哈尼山寨落地生根。(玉溪日报特约记者 黎欣欣 通讯员 刘政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