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县

明确责任 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发布时间:2017-03-12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建兴乡是新平县一个集“民族、山区、贫困、革命老区”为一体的偏远乡镇,是省级贫困乡之一。全乡有贫困户2568户,村(居)民人口932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10户5000人,省级贫困行政村3个,贫困小组34个。乡党委、政府按照“2017年绝对消除贫困”的奋斗目标,围绕“统筹城乡、整乡推进、精准到户、全面小康”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自今年1月起,建兴乡搬迁安置9个点(即原址及附近安置7个、集镇片区安置1个、整组搬迁到马鹿集镇1个)343户,除小中寨整组搬迁到马鹿集镇外,其余马鹿集镇片区安置点、帽盒山小组、狗头坡小组、坝头小组、二台坡小组、上寨小组、芭蕉箐及半坡寨8个安置点全部开工建设,24个易地搬迁招标项目已竣工13个,其余21个正在全力推进之中。

  “三双”责任领导制为保障

  实行“三双”责任领导制,确保主要领导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上。一是主要领导分工由常规性主持建兴乡全面工作改为非常规性的高位责任领导制,乡党委书记及乡长两人领导分工调整都增加了主管“整乡推进精准脱贫攻坚工作”的“双主管”;二是成立乡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乡党委书记及乡长两人明确为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双组长”;三是实行每个易地搬迁点均由两个以上的班子成员为责任领导的“双责任制”。

  激励机制增强动力

  一是建立“双层”考核奖励机制。出台《建兴乡整乡推进精准脱贫攻坚建设考核方案》,激发积极性。

  二是试行班子成员“三步倒”约束机制。除客观因素外,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班子成员实行领导责任“三步倒”:第一步在班子会上作检讨;第二步在未完成其工作之前,不宜外出参加活动(包括会议、考察、参观、学习等);第三步是跨越部署,把其领导的工作直接安排部署到分管的中心站所。

  三是试行“三不批”:对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般干部职工实行申请调动、先进申报和职务(职级)晋升“三不批”,并及时启动问责。

  四是村(社区)干部完不成任务的直接启动问责程序。

  五是奖励搬迁户。对在规定时间内拆除老房子的搬迁户,每户奖励10000元,用于畜圈和临时安置房建设。

  营造易地扶贫搬迁氛围

  多次召开会议部署,把各项政策措施宣传到村、到户、到人,使广大群众对整乡推进精准脱贫项目有更深的了解。在全乡范围内新装宣传牌、刷写宣传标语、张贴喷绘等,并印发易地扶贫搬迁扶持政策宣传册到村、到户、到人。各村结合实际,采取召开乡村干部会、村民大会、走访农户、公告公示和签订承诺书等多种方式,借助电视、广播、宣传标语等多种舆论工具,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营造出了“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工作氛围。

  精准谋划前期准备工作

  一是分级确定搬迁对象。锁定集中安置搬迁户343户(含直过民族23户)、零星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365户,共计708户,特别是对建档立卡的1410户5000人做到100%准确,确保建档立卡户一户不漏有安全房住,锁定集中搬迁148户、零星建房365户,合计513户,其余897户为外建(购)、长期外租和原址有安全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地质灾害安全房。二是科学确定安置地。按照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制定的具体搬迁安置方案,确定以马鹿集镇片区集中安置点为主战场、8个小组(含直过民族点1个)为次战场的9个易地扶贫搬迁点,搬迁安置343户。三是确定建设方案。充分论证,尊重群众意愿,确定比选10个民房建设设计方案。

  发动群众转变思想

  统筹“挂包帮”“转走访”、扶贫驻村工作队等各方面的力量,组建强有力工作班子,细化工作职责,落实包保责任,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深入细致做好宣传发动、协调服务等工作,加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农户的直补和贷款优惠政策实行摘要宣传,使贫困群众明白自己符合哪一个条件、哪一个档次,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强化督查,定期通报工作进展

  为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建兴乡实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制。相关站所就每月项目的推进情况进行分析统计,把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收集整理并经分管领导签字认可后上报乡纪委。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专项督查力度,以强化跟踪问效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实效。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重和难度大的问题,制定了“比贡献、比进度、比业绩”的“三比”工作制度,有效促进了项目建设进度。(通讯员 杨丽萍 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