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百花盛开之际,新平县平甸乡磨皮村又迎来一年一度的“吃花酒”——即少女成人礼活动。3月21日清晨一大早,村里的小伙子便上山去釆来最美的花朵,以献给年满十八岁的少女们。
磨皮村有历史悠久的“吃花酒”习俗,至今仍在延续。吃花酒是磨皮村彝族支系——聂苏人居住区的一种成人仪式,举办这样的仪式是为了宣示少女们已经长大,可以谈情说爱、可以嫁人了。
如今,民族民间习俗日益减少,逐渐淡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然而勤劳朴实的磨皮聂苏人却延续和传承着这样古老的习俗。据悉,这种鲜花成人礼在彝族中是独一无二的,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也不多见。
歌手竹咪的古老传说
据磨皮的大毕摩李永才老人讲述,“吃花酒”习俗来自于一个古老而凄美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在帕挪黑村后山朗板凳峰住着一个歌声动人的女孩竹咪。十八岁那年在一次对歌会上和一位远乡歌手相爱。正如彝族古歌里所唱的:“东风吹动山柏坡,玩笑惊动少年人。身如磐石冲不走,心似青山晒不化。”
但是她清脆的歌声也引来了几十公里外的财主的贪恋。财主为了得到竹咪,使出了千百般手段,但是竹咪心里恋恋不忘的是自己心目中的歌手。财主见自己得不到竹咪,便狠下毒手,就这样,竹咪被死神接走了。这一天刚好是农历二月属虎日。
彝家人为了永远纪念竹咪,每到农历二月属虎日,青年男女就到约定的地方,移来一棵山茶花树栽在场地中间,举行“吃花酒”仪式。
情歌自古有人唱,合心调儿有几首?
今年的“吃花酒”是以年满18岁的杨柳、易凤芝、杨丽和易晓惠四位少女为主。
当天六点半,天灰蒙蒙亮,同村的易万春、易成福、易成龙、杨伟等十多个青年就来约着四位少女上山采摘最美丽的花朵,然后砍下野生的芭蕉树。男的扛芭蕉树,女的用背箩背花,一路有说有笑地回到村里。随后,抬来一排桌子,把芭蕉树拴到桌子脚上,再把鲜花插到芭蕉树上,搭成一个美丽的花棚。
此时,年轻的毕摩施光兴为大家念《祈福经》。亲友们把早已准备好了的彝家美食和糖果酒水端上来,有圆而长的香米筒,有扁而圆的糯米糍粑,有黑白混杂的朝阳籽,还有炒花生……
今年的“吃花酒”是杨柳一家主办,因而,她坐在花棚的上首,其余的按男左女右的次序对坐。大家喝着美酒,尝着美食,唱起了山歌——
情歌自古有人唱,合心调儿有几首?
哥有心来妹有意,双双对对莫嫌弃。
我俩走进森林里,弹起烟盒诉衷情。
站着又怕人看见,蹲下又怕脚抽筋。
山歌听得心里痒,我又跟着来对唱。
一根藤子两朵花,谁是我的小冤家?
阿妹敬酒哥来喝,喝了两杯成双对。
唱毕,少女杨柳羞涩地对记者说:“从记事以来,每一年的这一天,我们就看着姐姐们在吃花酒,心里羡慕不已。盼望着,盼望着,总算轮到自己了。今天非常开心。”
“撵雀”与“送花”
“吃花酒”仪式上,最有趣的即是“撵雀”与“送花”活动。
“撵雀”活动其实就是姑娘、小伙在一起对调子。刚开始姑娘、小伙还有些腼腆,随着气氛越来越活跃,大家也放开了,唱“高山顶上茶花开,满山满眼是杜鹃。有心采朵送阿哥,不知阿哥爱不爱”、“人人都说青菜青,青菜不如小哥亲。人人都说白菜白,白菜没有小妹白”之类的情歌。听着欢快的调子,从她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能体会到她们的欢乐。
下午,“撵雀”之后即是“送花”活动。这群少男少女敲着锣、打着鼓,把他们清晨采来装饰的花朵连同芭蕉树一起送到山上年龄最老的大毛木树下,为女孩祈求吉祥如意,来年能找到自己的如意郎君。一路上,他们像“闹新媳妇”一样闹着上山。
下山后,记者以为“吃花酒”已经结束,可是,他们却说还没有结束,吃了晚饭后,他们还要唱山歌唱到深夜。可以说,这一天的欢乐,连着黎明,连着黑夜,也连着长长的一生。
秋冬过去春到来,春风吹醒山茶开。对于参加“吃花酒”的少男少女们来说,这是最漫长、最有意义的一天,也是最浪漫而最快乐的一天。(玉溪日报记者 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