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互助资金助老陈寨走上致富路
□ 记者 陶晓兰
虽是冬闲时节,在新平县建兴乡马鹿社区老陈寨村逛了一圈,却只见到几个老人。“大家都忙着栽核桃树去了。”老陈寨村民小组长陈玉福说,这几年,各种政策好,加上互助社的帮忙,大家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村民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干劲也越来越高。
陈玉福说的互助社全称是老陈寨农村扶贫互助社,成立于2008年12月,牌子就挂在村小组公房门口。作为云南省首批扶贫资金互助项目试点,互助社共有资金17.1万元,由省级试点资金15万元,以及35户社员入股资金2.1万元组成,以此方便和促进村民发展种养业,脱贫致富,实现扶贫“造血”。
这个距离建兴乡政府仅2公里的小村子,共有农户41户164人,其中常年外出5户。守着高寒冷凉山区的贫瘠土地,该村2008年人均纯收入仅1020元,10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有18户,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陈玉福说:“那时候村里大部分人家的主要收入来源靠种植玉米、洋芋,想多挣点钱都难。”
村里有了互助社后,大家借钱方便了,开始在生产经营上扩大规模。由于实行5户联保,大家投票选举的理事长、监督员和财务员都是村里人,彼此知根知底,使借款的发放有序快捷,收款及时无拖欠,形成了良性循环。从2008年12月16日发放第一笔借款到目前,互助社已累计发放借款118.05万元,惠及153人次,其中贫困户借款占38%。县、乡、村也积极帮助老陈寨拓宽产业发展路子,改良原有桃树品种;发挥离集镇近的优势,栽种蔬菜,发展养殖业等。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农村扶贫互助社的资金帮助下,老陈寨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经济条件明显好转,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3100元,贫困户的资产比2008年明显增加。走进村民陈玉顺家,去年新建的两层半水泥楼房宽敞明亮,每层都设有客厅和卧室,家具电器摆放整齐。因为父母是残疾人,以前陈玉顺家生活一直较为困难。有了互助社后,他借款扩大洋芋种植面积,饲养生猪,几年下来,现在年收入达6万元。村民陈贵俊家也是靠互助社的资金帮助,购买母山羊、母猪进行养殖,目前每年可出栏山羊20余只、仔猪近30头,年收入4万多元。
“农村人日子好过就盖房,这几年村里变化最大的就是水泥房子多了起来。你再过两年来看,到时候想找间瓦房恐怕都难啰!”陈玉福说。
互助社理事长陈玉华说,互助社刚成立时,有的只借几百元购买生产物资。随着发展向好,现在1万元已经不能满足一些村民的需求,互助社正积极向上级申请,争取增加资金,进一步满足和促进村民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