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县

银龄献余热 荒山披锦绣

发布时间:2014-09-25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  通讯员  田钧  杨世宽

  1998年8月,在新平县林业战线上工作了38年的林业高级工程师马光发同志光荣退休了。38年来,马光发怀揣“让荒山披锦绣,把家乡绘成丹青”的壮志,全身心投入家乡林业事业发展,他踏遍了哀牢山的山山水水,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绿色篇章,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奖章”、“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9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林业战线辛苦了一辈子的马光发,退休后本可以闲居静养,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但他仍眷恋曾献身的绿色事业,继续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为荒山披绿、城市添彩和农民增收致富再作贡献。他筹资80多万元,租地40亩,创办了新平森泰园林苗圃基地,重点开发红花木莲、云南含笑、云南樟、滇润楠、垂枝榕、小叶女贞等乡土优质园林植物,满足当地城市绿化立体配置需求,被新平县城建局园林所聘为技术顾问,指导园林设计、施工、病虫害识别和防治等养护工作。

  2004年,曾与山地干果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马光发,敏锐地发现核桃产业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好渠道,也是山区农村的绿色银行。他在平甸乡费贾村租坡地200余亩,将其开发成为优质核桃种植试验示范基地,以此带动和促进全县核桃产业健康发展。目前,这块核桃地已成为核桃种植样板,既是示范基地,也是实验场地和对周边农民的培训实作基地。他先后承担了省林业科学院、玉溪市老科协交办的科技科研项目,经过3年的品种引进实验,探索出优质早熟核桃种植的全套技术。为向广大核桃种植户普及推广这些新品种和新技术,他不计个人得失,自己掏腰包先后为平甸乡、新化乡、老厂乡的核桃种植技术人员或核桃种植户举办核桃丰产栽培技术培训班,受众人数达300余人,并将自己整理、编写的《核桃早实丰产栽培技术》500本小册子免费送给参加培训的学员,对掌握核桃高枝换接技术的农户还无偿赠送嫁接枝条。培训中,通过现场讲解、实际操作,让学员亲眼目睹核桃种植和养护方法,培训回家的农户多数都能应用马光发教的技术和办法,开展核桃种植,并带动周围农户发展核桃种植产业。仅桃孔村委会马光俊一家就按他传授的技术一次规范种植40余亩500多棵优质泡核桃树,于2012年开始挂果,2013年采收80多公斤,收入1500元。以后核桃产量将逐年增加3至5倍,预计进入盛果期后,平均单株产量在30公斤以上,以每公斤20元计,年收入可达30万元左右。

  马光发同志在搞好自己创办的核桃试验示范基地的同时,还承担了核桃种植技术指导员的工作,哪里有技术问题就到哪里现场指导解决问题,带领广大农户共同致富奔小康。2005年他大胆创新,引进美国山核桃品种200棵,指导核桃种植户杨绍林种植。到2013年,这片山核桃树年收入达50万元。看到如此高的经济效益,马光发又在新平县推广种植山核桃1000多亩,实现了他致力倡导的“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租地种植的200亩优质核桃基地在合同期满时,将无偿交给当地村委会,每年可以为村委会增加经济收入100多万元。

  天有不测风云。2006年4月,正处创业关键时期的马光发患上了乳腺癌,在与病魔抗争中,他经常把助农增收致富的大事系在心上。手术不久便自发组织离退休老科技工作者组成民情调研考察小组,深入者竜乡峨毛村委会、莫沙仁和村委会了解村民生产生活状况,指导当地群众寻找勤劳致富门路。根据调研情况,他撰写了题为《开发绿色资源,打造秀美山川——生态立县之我见》的报告,呈报县委、县政府,大胆提出从新平县实际出发,有计划立项开发新平县域绿色资源,为乡村农民铺垫一条绿色生态文明的生财之道。

  马光发同志想农民群众所想,为山区群众致富奔小康呕心沥血的精神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大山情怀和一个老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无论在职、退休还是患病期间,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始终把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作为自己的责任。即将迈入古稀之年的马光发,在不断与癌症作斗争的同时,仍以极大的热情继续关注民族民间医药事业发展,密切配合其他老科技工作者研究民族医药抗癌与花腰傣天然食品的保健功能及其开发利用价值,为新平各族人民群众的健康长寿努力探索着,为新平县的核桃产业发展和山区群众增收致富谋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