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80后校长
□ 记者 侯燕 文/图
新平县老厂乡罗柴冲村高高的大山顶上,4位老师、38个孩子、3个教学班,组成了罗柴冲小学。崎岖的山路旁,到处可见坚强生长的竹笋,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也像是一棵棵小竹笋,几位老师给他们雨露般的浇灌,让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这些老师中,有一个80后年轻小伙,坚守山村执教14载。他就是罗柴冲小学校长普荣。
自己买电脑做课件
普荣,彝族,1980年7月生,2000年7月毕业于玉溪师范学校普师专业,随后便到老厂乡教书,从哈科底小学到太和小学再到罗柴冲小学,14年来,他一直坚守山区,从未离开。
近日记者走进罗柴冲小学校门时,看到普荣正和学生们在校园里拔杂草。“每年开学都是这样,要先拔草,辟出一块来种些青菜、白菜,这样就能解决孩子们吃菜的问题,青菜还能做成腌菜,他们都喜欢吃。”普荣擦擦脸上的汗水说。劳动告一段落,学生们围坐在大树下唱歌、做游戏,普荣则说起了他的教书生涯。
毕业那年,普荣就到老厂乡工作,最初5年在哈科底小学担任校大队辅导员,初为人师的他,从校园走向校园,内心充满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憧憬。“刚来当老师,其实对怎么教书没有太深刻的体会,现在回想起来,让辍学的孩子回到学校是那时最有意义的事情。当年,山区少数民族家长的教育意识不强,小孩子也不愿意读书,经常有学生不来上课,跑去山上捡蘑菇。那时村里还没有电话,我们就骑着摩托车到处去找学生,10多年前,道路也没有硬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我们找到学生还要去家里走访,让父母支持孩子读书,现在都记不得走过多少山路,访过多少学生了。”正是看到教育在这里的艰难,更坚定了他决心教育扶贫的信念。
为了让山里孩子能多学到知识,普荣攒了半年的工资购置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而他也成了老厂小学里第一个用上笔记本电脑的人。他买电脑不是图新鲜、时髦,而是想用电脑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变化。“电脑买回来,我还买了电脑教程的书,自己研究着把课上的内容做成PPT,并配上图画放给学生们看,这样,他们既对内容有兴趣,我也省去板书的时间,能教给他们更多的知识。”普荣说。
打球不忘教育学生
2005年,普荣被调到太和小学任教,他不仅要给学生上课,而且还负责校教研员工作。“我那时的工作除了教书,就是要组织老师开展教研活动,有时还和马家坝的老师一起做教学交流,这时候才感觉到教书是门艺术,开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普荣说。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年年获评“优秀教师”,也是在这里,他和妻子走到了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家庭。
2010年,普荣和妻子一同来到罗柴冲小学任教,并担任村校长。“当上校长,生活突然就变得很忙很忙,学校的人虽然不多,但我是这里的‘家长’,要担起这份责任。”普荣感慨道。他一天的生活也变得没有一刻停歇。
早上6点起床,洗漱后,他便带着学生跑操,组织他们打扫卫生、整理内务,接着就是吃早餐、开始晨读。普荣负责语文、科学和体育的教学,没有课的时候他要整理材料、管理资料,手中的工作总也做不完。好不容易熬到午休,孩子们开始进入甜甜的梦乡,他则要每间宿舍地查看睡觉情况。因为学校里的孩子都是住校生,少了父母的陪伴,需要老师更多的关心。下午,他依旧延续着早晨的忙碌工作。
一天的忙碌生活中,他最喜欢的时间便是每天下午的4点40分,因为那个时间学生会约他一起打篮球。“打篮球是我最喜欢的事情,学生们很喜欢约我一起打,不仅是能健身,更重要的是能拉近我们之间的关系。”普荣笑着说。“那些约我打球的孩子,往往是班里最调皮的,打球的时候我们就能像兄弟一样聊天,很亲近。有次班上一个男生早熟、谈恋爱,我就是利用打球的时间和他沟通,效果不错。”说完,他的脸上划过一丝狡黠。
吃过晚饭,为了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普荣就为学生们制订了跳民族舞蹈、看课外读物的计划,让他们的童年生活更丰富多彩一些,对外面世界的了解更深入一些。晚上9点,学生们准时睡觉,普荣的心也踏实下来,但他的工作还没有结束,而是开始在灯下备课、批改作业。如果灯没亮,普荣就是走在家访的路上。“我们要动员家长的力量帮助孩子,有时候我白天访学生,晚上找家长,甚至半夜还在敲学生家门。几年来,我们的足迹遍布全村各户,走访群众累计120多户,家访率达100%。每学期组织召开两次家长会,家长到会率达98%。”在他和老师们的引导下,学生家长供子女读书的意识提高了,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要让孩子上学,至今罗柴冲小学没有一个学生辍学。
希望能有一块电子白板
在普荣的眼里,用心对待每个学生就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他也在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边远落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由于普荣的出色表现,他被邀请到中心小学为新教师上示范课。上示范课教室的黑板上,挂着他一直渴望拥有的电子白板。
“因为很少使用白板,我上示范课都会有点手忙脚乱。”他说。说到这里,普荣告诉了我一个他的心愿:“我们这里现在虽然有了电脑,但网络经常断,电视也是用锅盖接收信号,来一阵风就不知道把信号吹去哪里了。见到其他学校的孩子都用电子白板上课,我也希望我们学校能有一台。因为用白板上课不仅有更多有趣的内容,也能让孩子们了解更多外面的世界。”
任教14年来,普荣就这样一直坚守在贫困村学校,始终耕耘在“三尺讲台”上,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乡村教育拓荒者,让一批又一批山区孩子走出大山,也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肯定。2005年6月,普荣被共青团玉溪市委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2011年9月被新平县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师”。就在我们采访之际,他荣获了我省第七届科技兴乡贡献奖。
一位走出大山求学的年轻老师,毕业后从山外返回,在大山里执教,他为大山里的孩子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方式和更为广阔的知识空间。他们用力所能及的一切,给孩子们描绘着山外的世界,告诉孩子们他们的人生轨迹不应该只限于大山。从老师这里,孩子们第一次有了对梦想的执著渴望——努力学习,走出大山。这是孩子们的梦想,也是老师的梦想。和所有的麦田守望者一样,他就像一根高耸的翠竹,顽强地守护山野上竹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