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湖“湿地+”模式 推进江川绿色发展
核心提示: 推进以星云湖治理保护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探索“湿地+”模式,努力实现山湖同保、水湖共治、产湖俱兴、城湖相融、人湖和谐,全力推进宜居宜业生态活力新江川建设。
玉溪江川区95%的国土面积和98%的人口均处于抚仙湖、星云湖和东风水库径流区的特殊地理区域。历届区委、区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思想认识高度统一,不断强化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积极主动融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站在保护星云湖就是保护好抚仙湖的战略高度,推进以星云湖治理保护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先后实施了退田还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综合治理、农村村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一系列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以开展星云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工作为载体,探索“湿地+”模式,努力实现山湖同保、水湖共治、产湖俱兴、城湖相融、人湖和谐,全力推进宜居宜业生态活力新江川建设。
坚持“生态立区”战略,立足优势资源,切实推进星云湖的治理保护
星云湖作为江川的母亲湖,是江川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江川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星云湖的治理保护工作,牢牢坚持“生态立区”发展战略和“生态优先”发展思路不动摇,把以星云湖治理保护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十三五”期间,将计划投资27.06亿元,加快星云湖环湖截污治污、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水体置换、农业高效节水减排、“两污”治理等15项“十三五”规划项目实施,并积极争取将《抚仙湖、星云湖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方案》纳入国家试点,对星云湖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不断改善星云湖内生水生态环境,恢复秀美湖光。
星云湖“湿地+”模式,建设生态文明,调整产业结构,江川区具有良好的优势。一是国家政策优势。2016年12月31日,星云湖国家湿地公园获国家林业局批准开展试点工作,总面积3752.6公顷,同时,抚仙湖、星云湖流域山水林田湖项目正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国家有关部委已组织专家进行了实地考核,将为江川推进星云湖保护治理提供强有力支撑。二是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重要节点。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推进昆玉红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带建设,构建昆明—玉溪—红河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江川区作为全省推进昆玉红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节点,为江川依托星云湖湖滨湿地,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全省重要的休闲旅游度假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是“三湖”产业经济带的重要载体。玉溪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三湖”城市经济带、“三湖”生态城市群。推进“三湖”旅游以及滇中国际旅游城市圈精品旅游目的地建设。江川作为“三湖”生态城市群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在撤县设区后主动融入玉溪中心城区,加快了湖城一体化,为与玉溪同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四是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的重要区位。澄川、江通、国道213线改造项目快速推进,通用航空机场预计2017年内可开工建设,未来江川将通过澄川、江通、呈贡—红塔区城市轻轨、通用航空枢纽构建大区域快速交通网络格局,并以星云湖沿线为重点,为大力发展交通旅游、航空旅游等奠定坚实基础。五是独一无二的自然人文优势。江川在星云湖沿线拥有星云湖湖泊、李家山古滇青铜文化、江川美食、渔文化、白药文化等高品质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可挖掘潜力巨大。
以构建星云湖“湿地+”模式推进宜居宜业生态活力新江川建设
第一,推进星云湖“湿地+生态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星云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为契机,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机制,强化规划引领和生态空间管控,加强湖岸线管护,狠抓湖滨湿地的建设管理,加大沿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星云湖一级保护区实施“四退三还”(退田、退人、退塘、退房,还水、还湖、还湿地)政策。推进沿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狠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沿湖农业高效节水减排工程,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把农业种植方式从传统、单一、粗放转移到集约、绿色、生态的方向上来,加快星云湖沿岸以葡萄酒庄园建设为重点的一批生态产业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二,推进星云湖“湿地+项目”建设,大力实施治理保护工作。按照“外源与内源治理并举、工程项目与管理措施并重、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结合”的工作思路,加快星云湖环湖截污治污、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水体置换、农业高效节水减排、“两污”治理、基础科研等15项“十三五”规划项目实施和其他非工程措施的落实,通过项目的实施与现有的湖滨湿地景观带建设结合起来,以工程实施促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提升,以湿地建设促旅游辐射效益提升,不断提高星云湖治理保护工作的成效。
第三,推进星云湖“湿地+林业生态”建设,推进星云湖沿岸“森林江川”建设。抓好星云湖面山及湖滨带生态恢复。对星云湖沿湖一级保护区内的湖滨湿地通过种植树木、更换树种等方式实施提升改造,提升湿地水质净化、水生态保护功能。推进星云湖沿岸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减少水土流失。加快星云湖沿线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做好矿山复绿、水源地生态修复等工作,恢复矿山生态环境,使青山—绿水—湿地系统形成有机统一整体,实现山湖同保,让湖光山色的星云湖重焕光彩。
第四,推进星云湖“湿地+河道治理”建设,提升入湖河道水质。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库渠管理保护机制,做到分段考核、分段监控、分段问责。以“截污、贯通、绿化、加宽、保洁”为抓手,以构建“绿色视廊、生态湿地、达标水体、休闲通道、城乡景观”为载体,探索利用PPP模式推进星云湖12条主要入湖河道治理,修复各河流清水产流机制,推进河湖共治,不断提升入湖水质,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确保2018年年底消除星云湖劣Ⅴ类水质,力争2020年达到Ⅳ类水质的目标。
第五,推进星云湖“湿地+旅游”建设,建设知名的滨湖湿地旅游景区。紧紧抓住中央、省、市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有关要求,把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星云湖的治理保护上来,以秀丽的湖岸湿地田园风光为基础,以“渔耕文化体验、古滇青铜文化、江川民俗文化”为抓手,打造一个生态与文化交融,集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互动亲水为一体的高原滨水生态休闲绿廊,统筹谋划星云湖的开发。
第六,推进星云湖“湿地+文化”建设,提升江川知名文化品牌。以青铜文化的品牌宣传、产品制造为基础,大力挖掘古滇青铜文化,全力推进李家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统筹李家山—温泉—前卫渔村、新河咀村青铜文化产业带建设。以星云湖湖泊资源为基础,抓好开渔节等节庆假日,充分利用好星云湖湖滨湿地景观,开展万人垂钓等活动,大力挖掘江川高原水乡文化、渔文化和水文化品牌。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体现特色的原则,加快星云湖国家湿地公园与沿湖村庄建设有机结合,在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家园”建设等工作中统筹提升改造一批融入高原水乡文化,渔文化、古滇青铜文化特色的沿湖村庄、村落,让广大群众更好地感受江川、体验江川、知晓江川。
第七,推进星云湖“湿地+交通”建设,构建星云湖环湖交通网络。以交通基础设施五年大会战为契机,在澄川高速、江通高速、城市轻轨等项目建设中,以星云湖沿线为重点,以星云湖沿岸的棋盘山服务区建设为突破,规划建设一批高品质、有特色的“高速公路+旅游”服务区。统筹建设环星云湖旅游道路,打造环星云湖自行车赛道、马拉松赛道,把“湿地—游道—栈道—湖滨”结合起来,提升星云湖旅游景观服务功能。以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生态建设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全力推进宜居宜业生态活力新江川建设。
(作者单位:人民论坛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