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区

江川地下党组织的诞生

发布时间:2017-03-12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江川区前卫镇小街村委会小街村民小组如今使用的公房,曾是桥街中心小学旧址,也是当年的江川县工委办公用房。为追溯解放前后的光荣革命历史,日前,记者来到江川区前卫镇小街村,对当年的桥街中心小学暨江川县工委旧址进行了寻访。

  地下党组织的诞生

  1948年8月,任桥街中心小学校长的邢若銛,以自己地下党员的身份接省工委的指示,在桥街中心小学组建了江川地下党组织并担任组织委员,其他成员还有担任桥街中心小学体育老师的潘翼天,实际担任中共江川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宣传委员槐可荣;曾参加过“七·一五”反美扶日爱国学生运动被捕获释的地下党员杨一堂;杨雪鸿、陈璞玉、施兰芳等同志相继到该校任教,他们都是“民青”成员,边教书边发动妇女们筹建“妇女会”。

  当时桥街中心小学的9位教职员中,有7人是地下党革命同志。他们先后组织了“翻身会”、“兄弟会”、“姐妹会”和“民青”组织,开始在小街、赵官、龙泉等地发展“民青”成员。这段时间,邢若銛、杨一堂等同志到各所学校串联,发动教师联合上书,积极反对抵制国民党,使桥街中心小学成为坚固的革命基地,邢若銛同志还对当地的上层人物作了大量统战工作,使掌管当地经济大权的陆蓬先,桥街镇镇长周道、副镇长刑钟惠参加了“云南解放同盟”组织。

  亲历者讲述革命点滴

  邢若銛1982年12月在昆明写的回忆录中说:“由于江川地下党建立较晚,交通不便,新文化传播不广泛,所以沉闷的气氛较突出。省工委考虑到小街位于玉溪、江川、通海、华宁的中间,是很多人赶集的地方,又有当地上层人士作掩护,所以决定在小街成立地下党组织,把一批在昆明‘七·一五’反美运动中失败被捕出狱的同志派往小街隐蔽和工作。

  82岁老人钱平恒精气神依旧十足,桥街中心小学是他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如今寺庙般的院落已经不是往昔的模样,在这四合院的中心,他伸手指向西边的院落平静地告诉记者:“那里以前就是我们的教室,一共有5间,5个班。”

  日新月异,沧海桑田。钱平恒双手背在腰后仔细观察如今变了模样的小学,他对记者说:“当时我一开始就上三年级,一直从三年级上到六年级结束,后来小学就搬去了中学那边。”坐在一楼党员活动室旁的长凳上,钱平恒老人追忆起自己的收粮经历:“我当初参加过收粮队,还收了两年粮。”

  记者在江川县史志办公室编辑的《中共江川县党史资料  第一辑》中发现,任职桥街中心小学暨江川地下党组织宣传委员的槐可荣同志,也兼任收粮中队长,1950年3月中旬,在全区开展了钱平恒所讲述的轰轰烈烈的征粮工作。

  如今,钱平恒老人回忆起自己的经历,不禁感慨万千,作为革命先辈们美好品质的见证人,他由衷地希望先辈们的优良品格能在后代年轻人之中得到传承。

  遗址将进行修缮

  目前,这幢寺庙式的老建筑物仍然矗立在小街村委会中心。钱平恒老人告诉记者,现在这里都用来办村民们的红白喜事,原来作为教室的地方现在堆着请客用的桌子和板凳,从前生产队在此办公的时候房子就已经老化严重了。

  记者上二楼查看,木地板发出吱吱的声音。村民们都知道这里是革命遗址,需要维护,所以众筹修缮过几次,但每次修缮规模都不大。针对现存革命遗址的状况,前卫镇党委副书记陈乔华说:“接下来,我们将争取对这里进行一次完整的修缮,比如修建宣传栏,把革命历史和先烈事迹放在宣传栏中宣传,把我们革命遗址保护起来的同时也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让学生和孩子们知道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