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江川区原供销社主任范宝福和他的伙伴们共同试验发明的干巴菌人工生态扩繁殖技术,在林下资源开发中大显身手。这两年,凡是采用了这项技术的林农,采菌收入明显增加,凡是林区应用了这项技术的村民小组,集体经济均得到明显壮大。
干巴菌又名松毛菌,是一种与云南松共生的菌种,这种菌子不论是新鲜的,还是加工熟的,都散发着一股山野清香,人人都喜欢吃。干巴菌在云南大部分山区均有出产,但由于生长速度较其它菌子慢,产量低,市场售价排在云南野生菌的前茅。
2011年,时任江川区供销社主任的范宝福在下乡挂勾扶贫中,与山区群众一起寻找增收致富路子时,有了依托当地林下资源人工生态扩繁殖干巴菌的想法,经过范宝福和他的研究伙伴们无数次的试验,当年,干巴菌人工生态扩繁殖技术首先在范宝福家乡的林区试验示范,效果明显,帮助山区群众致富的想法变成了现实。
范宝福说:“干巴菌人工生态扩繁殖技术我是从2011年开始研究的,方法用了四种,第一种是挖沟、第二种是挖塘、第三种是铲草、第四种是罩塑料小棚,这四种方法在野外实施后,效果都比较明显,产量比常规自然生长的提高了三倍以上,而且品质明显改善,售价每千克比常规自然生长的高出一倍多。这几年的价格每千克都在900元——2000元,所以老百姓的收入明显增加,凡是应用过干巴菌人工生态扩繁殖这项技术的村民小组,集体经济得到了明显壮大。”
林农李能说:“这片山是我家承包的,从承包后,通过挖沟、挖塘,干巴菌长得多了,也长得好,(产量)比以前增加三倍多些,对我们群众增收好的。”安化彝族乡早谷田村干部张仕荣说:“我们早谷田村委会是安化乡人口最少的贫困小山村,2013年,干巴菌人工生态扩繁工程在我村实施以来,小组集体经济逐年增加。特别是早谷田小组,从原来的20多万增加到今年的71万元,整个村委会2016年五个自然村的林下资源有偿转让承包金额大约在160万左右。那么集体经济壮大后,像早谷田小组,他们人均分红300元,又在董炳河沿岸建造了五座人行桥,供老百姓过河,解决了老百姓过河难的问题。”
干巴菌人工生态扩繁技术在江川区普遍推广后,江川区供销社和技术发明人又奔赴云南的其它山区,将这项能让广大山区老百姓受益的专利技术传播开来。江川区供销社主任普万云说:“ 在省市供销社的高度重视支持下,这个项目在全省很多地方逐渐推广,特别是我市境内的峨山、新平、华宁、澄江等地,都进行了推广,现在效果很明显,为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致富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为了让干巴菌产量稳定,持续增加菌农收入,目前,干巴菌人工生态扩繁殖技术国家专利获得者——范宝福,又在进行干巴菌人工种植试验。范宝福说:“希望通过我的试验和不断探索,能把干巴菌人工种植出来,那么对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对山区集体经济的壮大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