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区

马松波:在传承中创新篆刻文化

发布时间:2016-03-15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吉桂琼)篆刻艺术,又称印章艺术,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承载着中国五千多年的书法篆刻艺术和审美情趣。在江川,有这样一位篆刻艺术传承人——马松波,30多年来,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着篆刻文化。

  初春的一个下午,记者来到马松波的书斋——听泉居,书斋的桌子上、桌子下面、墙角里全都摆放着他的篆刻作品 ,这些印章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大的有一个笔记本电脑大,小的只有小手指头那么大。马松波说,他学习篆刻三十多年来,潜心钻研、用心感悟,在系统传承中华篆刻艺术的同时,又不断创新篆刻艺术的表现形式。比如,他用于篆刻的材质除了传统的金属、象牙、犀角、玉、石之外,还有砖头、磨刀石,乃至于晒干了的肥皂,入印的文字既有大篆、小篆,又有现代简体字,章法表现和刀法展现遵从古法又富有个性。

  有一年,马松波的家门前有人拆房子,拆下了一堆老砖,喜欢篆刻的他忽然想起了“秦砖汉瓦”这个词,他想为什么不能变废为宝,用这些青黑、厚实的老砖来搞篆刻呢?以往的印章不过拇指大小,把玩的人得借助放大镜才能细细欣赏,为何不能刻得大点呢?2001年,马松波开始拿砖篆刻,如何磨平、刻字、按明,用了近三年的时间他才实验成功。

  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马松波的砖印不但具有印章的庄重深厚之美,还兼具苍茫之美。辽宁博物馆、许昌博物馆就将他的砖印收藏了几方。民间的篆刻收藏爱好者和书画爱好者也很喜欢他的砖印。

  马松波的篆刻以秦汉印为宗,承袭古代印章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标准,追求印面文字的古拙典雅,同时又努力将个人的修养和追求贯注其中。他总是谦逊地说,在篆刻艺术道路上,他只是一个刚刚学会了走路的小孩。三十多年来,他的生活一大半是在纸上、在石上度过的,旁人看着有些枯燥,他却说自己收获了无穷的乐趣,并且这个乐趣是源源不断持续下去。谈起他独创的砖印对中国篆刻文化的贡献时,他轻描淡写地说,创作砖印的初衷是为了方便更多的人欣赏了解中国篆刻艺术,重拾中国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