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塔区小香葱“香”从何来
红塔区小香葱种植持续升温,近期增长势头迅猛。目前,这个产业的发展还有多大空间?经过多年的积淀拓展出来的销售体系能否支撑得了目前的扩张步伐?如何让这个方兴未艾的产业可持续发展?
小香葱家底到底有多大
红塔区小香葱种植面积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不仅种植户想知道,许多关注这个产业发展的人也想弄清楚。遗憾的是,目前尚没有一个得到认可的数字。
采访中,红塔区农业局给出了一个数字:到今年3月31日,全区小香葱种植面积12460亩。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这样一个统计结果可能偏于保守。
北城街道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徐红春根据多方了解,估计面积在2.2万亩到2.4万亩之间。
在红塔区建立了九个生产基地的玉溪祥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树祥告诉记者,根据他们公司测算,红塔区小香葱种植面积为2.5万亩左右。
其实,对红塔区小香葱家底最清楚的莫过于收购商,他们所组建的购销联合体每日的销售数量都有底账,而根据产量来确定面积,确实要比估计的数字更精确。
十年前就与红塔区小香葱产业结下不解之缘的广东销售商李杰德依据今年1至4月份小香葱销量推算,得出了种植面积2万亩左右的结论。
采访中记者发现,对本地小香葱种植面积最熟悉的还有各街道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只是,他们所掌握的种植面积仅限于自己所在的辖区。
循着这条线,记者对红塔区种植小香葱的六个坝区街道进行了一次调查,了解到各地小香葱的种植情况:北城8300亩,春和5000亩,李棋460亩,大营街2600亩,高仓800亩,研和1000亩,六个街道相加,种植面积累计18160亩。
当然,这个面积其实也不完整。据记者所知,起码部分种植户葡萄园内套种的1000多亩就未统计在内。如此,从这一渠道得来的种植面积也为2万亩左右。
徐红春曾算过一笔账:每亩小香葱每年可种植四至五茬,年产量10吨,按2015年均价3.5元计算,每亩小香葱年收入3.5万元。按2万亩面积算,红塔区今年的小香葱产值将达到7亿元。
一个产业发展到如此规模,无论对种植户,还是把土地以每年每亩3000多元租给种植大户、自己为这个产业打工挣钱的农民来说,都是一个福音。
“扩展速度还是过快了”
2010年,一位广东老板和一位香港老板联袂到玉溪松南绿色产品责任有限公司考察,经过实地考察,曾预测小香葱会在红塔区迅速形成一个大产业。
而经过十年的发展,红塔区小香葱产业的“雪球效应”已经显现,大量新种植户蜂拥而入。研和街道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苏建云告诉记者,当地1000多亩小香葱是2015年后发展起来的。而在北城和春和两个小香葱老种植区,与2015年相比,种植面积也各增了1000来亩。
“近年来,红塔区小香葱发展真的好快,随便找个旯旯角角看看,十有八九都是葱。”市农科院一位专家以调侃的口吻说。
“扩展速度还是过快了点。”对这种扩张势头,市农业局种植业科科长李顺德心存担忧。他认为,一个十年时间发展起来的产业,其实根蒂还不算牢固,盲目扩张,无序发展,可能会让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产业毁于一旦。
圈外的人感到了扩展带来的压力,而圈内的人所承受的压力就更大了。
2015年夏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种植大户李建峰在李棋租下20多亩地,虽然已经种出了三茬葱,收益还算不错。但面对这个一圈圈大起来的“蛋糕”,他的心里还是有些忐忑,说自己是越看越心虚,越想心里越没底。
当然,也有人对此并不担心。在李树祥看来,哪怕红塔区全部土地都种上葱,对全国那么大的市场来说,这点规模实在算不上什么。
不过,在李树祥心里,对小香葱产业也有自己的担忧。
“小香葱一定要有品质保障”
据李杰德介绍,放眼全国市场,红塔区小香葱算得上是一流的产品,品相好、品质好,因此市价每公斤比同类产品要高一两元。手里有红塔区小香葱,也成为他们开拓市场的利器。
徐红春告诉记者,北城老一批种植户都有这样的传统:每年至少为小香葱施两次鸡粪,每次在2000元左右。这样做,不光是为了改良土壤,也为了小香葱品质。
一直以来,在小香葱的生产上,祥隆公司及其所组建的红塔区惠农蔬菜专业合作社都有自己的生产标准,种植品种的优选、农药的用量、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有机肥料的使用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规矩。
“我们的产品,都要拿到外面的市场销售,丧失了品质的优势,红塔区小香葱肯定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李树祥告诉记者,十年来,他们所种的小香葱都是红葱,而2013年引入的白葱——他们称之为“水葱”的品种,因为生长周期短、产量高而出现在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地里。
白葱亩产量要大得多,且每年可比红葱多种一茬,但味道比起红葱要差不少。出现这样的情形,让李树祥深感忧虑。
几年前,小香葱有过一次烂价,两毛钱一公斤都卖不出去,找地方堆放难找,只好烧掉。而鲜葱水分大,根本燃不起来,没办法,只好买来稻草缠在一起焚烧。
这几年间尽管小香葱一直是“向前葱”,但那一幕让李树祥至今记忆犹新。他呼吁由政府部门出面,为小香葱从品种到生产环节建立相应的标准,为小香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打牢基础。
红塔区经济作物工作站站长马泽启告诉记者,小香葱原产于德国,上世纪90年代引进国内,一年四季均可种植,其适应性强,容易栽培。红塔区冬无酷寒、夏无台风,这样常被人挂在嘴上的优势,其实在南方轻易就能找到。一哄而上、盲目扩张,会从内先将自己挤垮,而丧失被认同的品质保障,在外必定会被市场所抛弃。
在市农业局总经济师尹少旺看来,祥隆公司探索出的小香葱“四化四统一”,即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管理、规模化种植、品牌化营销和统一管理模式、统一栽培技术、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销售网络的生产模式值得推广,这是让红塔区小香葱长久吃“香”的必由之路。 (玉溪日报记者 邢定生)
短 评
要补齐小香葱产业短板
这些年,农产品如身染疟疾,时常热冷交替,让种植户上下奔忙,走势好时一哄而上,遭遇颓势时则一哄而散。
培育一个产业不易。红塔区小香葱产业从起步到有了现在的规模,花了十年时间,应该说已经有了一个发展的初级支撑体系。但是,应清醒地看到,这个体系还算不上完备,有以下短板需要补齐。
首先,产品的销售网络不在我们自己人手中,导致从根本上说,决定小香葱价值的话语权并不在我们手里。
其次,对耕地的损伤问题视而不见,同一块土地一年又一年,四五茬连作,损伤耕地,并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加剧。
除此之外,没有后续的加工业作为保障,导致抗风险能力不强。
终上所述,小香葱产业要健康发展,从政府的层面说,宏观上要搞好统筹,避免盲目跟风是当务之急。同时,要尽快建立畅通快捷的市场供销信息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帮助种植户避免盲目性生产。
要考虑引进香葱深加工技术,研发和生产葱汁、调味包等终端产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扩宽升值空间,增加产业效益,使小香葱真正办成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