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让红色文化 “活”起来
学生在聂耳纪念馆参观。
在第八届聂耳音乐周即将启幕之际,7月15日,来自红塔区、江川区、通海县、峨山县等地的数十名小学生走进聂耳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参观展陈,聆听“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在参观完一楼“匆匆而永恒”展厅后,少年们聚集在二楼“时代谱风华”展厅的国旗前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清亮的歌声回荡在馆内。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新时代“大思政课”最动人的回响。
这堂课,是孩子们“共画同心圆 共筑中国梦”研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研学活动专程安排参观聂耳纪念馆。孩子们平时大多从书本上学历史,今天在展厅看到聂耳的手稿、聆听他的创作故事,能更直观地感受先辈的精神。”来自峨山县小街中心小学的带队教师王国勇说,“这样的现场教学让思政课从‘书本’走到‘心里’,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聂耳和国歌的理解,也在思想上经历了一次升华。”
通海县秀山第一小学学生马瑾萱说:“现场参观后,我知道了聂耳小时候爱读书、爱音乐,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我要像他一样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建设祖国作贡献。”
近年来,聂耳纪念馆立足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探索创新“大思政课”教育模式,通过与上海、湖南等地红色纪念馆联动,与省内外高校共建实践基地等方式,打造出全省唯一入选2024年度全国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项目。针对不同学段、地区学生的认知特点,该馆因人、因地施教,将厚重的革命历史进行情景化、音乐化、趣味化的表达,让严肃的思政课变得鲜活生动。
“‘大思政课’的关键是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聂耳纪念馆馆长许力娟介绍,该馆还依托自身资源,联合多方力量推出“行走的思政课”,每年吸引15万至16万人次参观。下一步,将继续深化馆际、馆校合作,创新形式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玉溪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瑞铭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