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灾区群众生活井然有序

发布时间:2018-08-16 来源:玉溪网

8月15日,记者来到“8·13”地震震中通海县四街镇一带,了解灾民生产生活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

已搭建帐篷1000顶

10_副本.jpg

武警官兵、党员干部和村民一道搭建帐篷。

在四街镇四街社区安置点,这里平整了30亩地,将规划搭建737顶帐篷,整个临时安置点分供水区、医疗救护区、物资分发堆放区、抗震安全宣传区、应急公厕和垃圾收集区等。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部分帐篷已经按照规划搭建起来,临时安置点内道路畅通,挂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红布标的车辆,把救灾物资送到了安置点,搬运工忙着将物资搬到指定区域。

在四街镇者湾村安置点的空地上,党旗、五星红旗插在安置点的地块周边,微风吹来,红旗飘扬;大型机械继续平整场地,电力、通讯等部门的工人正加紧建设基础设施;市县相关部门和镇村干部各司其职,围绕安置点建设完善相关工作。

通海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障灾民基本生活,通海县组织力量及时下发了6吨救济粮,至15日15时,已在多个安置点累计搭起1000顶救灾帐篷,下发折叠床600张,垫棉580床。按计划,通海要设置集中安置点3个,计划搭建帐篷1500顶。

记者获悉,在搭建帐篷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一些村民自觉自愿出工出劳,与武警官兵、党员干部一道开展帐篷搭建工作。在帐篷分配过程中,不少人或投亲靠友,或积极自救,或文明谦让,积极主动照顾老弱病残孕,优先把帐篷让给更困难、更需要帮助的灾民。

自救互救很暖心

15日13时,记者来到四街社区临时安置点,碰到了师庭儒一家。当时,师庭儒带着侄儿子媳妇尚艳玲等人,送了几筐石榴到临时安置点,慰问抗震救灾的干部群众和人民子弟兵。

“这些石榴是我种的。”尚艳玲的母亲廖会香说。通海“8·13”地震发生后,56岁的廖会香通过女儿的朋友圈了解到通海的干部群众和人民子弟兵奋战在一线,帮助灾民转移避险,妥善安置灾民生活,便萌生出送石榴慰问干部群众和人民子弟兵的想法。

廖会香说,14日下午,她带着女儿采摘好石榴,请车连夜从建水拉到通海,第二天中午就送到临时安置点。“干部群众、人民子弟兵,你们辛苦了,灾区人民感谢你们!”廖会香诚挚地说。

尚艳玲告诉记者,她2017年从建水县南庄镇高家营村嫁到通海,觉得这里的人勤劳、友爱、善良,发生了这样的灾难,很多家庭的土房成了危房,而她家的房子是新建的,地震后仍然可以居住,所以就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为抗震救灾工作出一点点力。

送完石榴,师庭儒带着一家人回去了,而他的弟弟仍站在道路中间指挥交通,让正常行驶的社会车辆和救灾工作车辆有序让行,保证道路畅通。

“我要捐赠,东西交给谁?”15日15时许,四街镇党政办公室走进一名年轻人,他径直问工作人员。这名年轻人是玉溪九州医院的工作人员殷家溪。他告诉记者,医者仁心,看新闻了解到灾情后,他们捐赠了10顶帐篷、20件矿泉水和3件抽纸,希望能缓解灾区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

行走在地震灾区,自救互救的暖心场景很多很多……(玉溪日报记者   白诚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