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大河春秋——玉溪大河的历史与传奇

发布时间:2018-06-26 来源:玉溪网

开栏语:

玉溪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早在战国至西汉时期便创造了璀璨夺目的青铜文化;明清时期更是经济发展、事业繁荣、文化昌盛、名人辈出;近代以来,著名的重九起义、护国运动留下诸多玉溪名将的身影;进入现代,玉溪人以“山高人为峰”的气魄,创造了我国现代工业的一面旗帜——红塔山品牌香烟。讲述我们身边的“玉溪故事”,也就更好地理解了“玉汝于成,溪达四海”的玉溪精神。

从今日起,“玉溪故事”栏目与读者见面了。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挖掘与整理,让那些渐渐湮没的故事再度鲜活起来,让这些故事激励着新一代玉溪人砥砺前行,谱写出新的历史篇章。

L_1529891620115848641_副本.jpg

玉溪大河一、二期工程交会处风光。

打开谷歌地图,像苍鹰一样展开双翼,滞留于万里晴空,俯瞰云南高原的红土地,你一定能看到玉溪——滇中一块温润的美玉,让人想伸出手去抚摸,去感知它的纯净与无瑕。它位于彩云之南的正中央,享有“一地四乡”的美誉,即:生命起源地(澄江县帽天山发现5.3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聂耳故乡、云烟之乡、花灯之乡、高原水乡,是高原湖泊最为密集的区域,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以下称“三湖”)就是滇中大地上的眼睛,湛蓝、透亮。在“三湖”地区与玉溪坝子之间,横亘着一条在云南的地理上并不起眼,甚至在谷歌地图上根本无法辨识清楚的山脉:夹雄山——祭天山山脉,从这条山脉的深林溪谷中流淌出一条大河——玉溪大河,它贯穿了玉溪坝子,在一代又一代玉溪人中书写了说不尽、道不完的历史与传奇。

大河的地理学

1994年版《江川县志》记载:夹雄山——祭天山山脉,“位于县境西南江川、玉溪、通海三县交界处,南连通海境内之群山,山势巍峨,高出群山,其总体走向由西向东稍偏南,局部分支呈南北向而偏东。夹雄山西与灵照山相连,延绵向东,连接祭天山,横亘于县境南部。至雄关乡政府西与县中部之老尖山相连。山脉局部分支多近似南北走向,森林覆盖较好。”

这条山脉是玉溪坝子与“三湖”地区的分水岭,向东的河流大多汇入星云湖。唐代贾耽所著《安南通天竺道》一文记载:“又经通海镇,百六十里渡海河、利水至绛县。”此处的“利水”就是星云湖,位于江川坝子内,它与我国已知的第二深水湖泊——抚仙湖,由一条长2.5公里、宽15米至20米的隔河相连。这条人工河也成了历史上星云湖唯一的出水口。巧合的是,抚仙湖也只有一个出水口,即位于湖东岸的海口河,湖水通过这条河注入南盘江。

夹雄山——祭天山山脉向西流的河流最终汇入玉溪大河。明代的《大明一统志》称玉溪大河为“大溪”,书中记载:“大溪,源出夹雄山,自新兴州东北流,绕西南过罗麽、奇梨二溪,出嶍峨县入曲江。”可见明代初期还没有出现玉溪大河之名。《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也称这条河为“大溪”。有趣的是,书中记载了这条“大溪”之上一座现已不复存在的“玉溪桥”。书上说:“(桥)所跨之溪,其水萦带,苍碧如玉,因此名桥。”从目前已知史料来看,“玉溪”之名最早应始于此。不过,以“玉溪”命名一座城市却要晚得多,那已是民国六年的事了。

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新兴州志》记载:“大溪河,一名玉溪河。在州北五里。”这可能是已知的以“玉溪”命名一条河流的最早记载。

桥水之争

现在我们知道,玉溪大河是曲江的上游,曲江是南盘江的一级支流,属珠江水系。在我国两汉南北朝时期,我们熟知的这条河还被称为“桥水”。历史上,关于“桥水”的具体指代曾出现过激烈争论。

最早记载“桥水”的典籍是《汉书·地理志》,其中有“俞元,池在南,桥水所出”的记载。汉代的俞元县是一个大县,管辖着今天玉溪市的红塔区、江川区、澄江县等地,治所在江川龙街一带,这里的“池”就是星云湖。按照这段记载,有学者认为,“桥水”就是星云湖,或星云湖的主要源头。

到了东晋,史学家王隐所著的《晋书地道记》有“母掇有桥水,出桥山”的记载。据当代学者考证,母掇县故城在今天的华宁县东南。据此推论,桥水即曲江,桥山即玉溪大河的源头所在地——夹雄山——祭天山山脉。

晚清学者郑珍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桥水首受桥山,东至中留人潭,过四郡,行三千一百二十里。”认为桥水是南盘江。云南大学著名学者方国瑜则认为,红河州境内流经石屏、建水、个旧、开远的泸江即桥水。除此之外,有学者认为桥水即抚仙湖以东的海口河。还有的学者要么怀疑《汉书》有纰漏、有衍文,要么就为《汉书·地理志》原文主观地增删词句,典籍中几十字的记载确实让他们大伤脑筋。

到了1998年,《云南省志·水利志》出版,其中明确指出:“曲江,汉、南北朝时期称桥水、南桥水,明代以后称曲江。”似乎长期以来关于“桥水”的争论可以告一个段落。

有意思的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尤中在为《汉书·地理志》“俞元县”条目作注时,先写下了一段文字:“桥水,今曲江,上游玉溪大河。”接下来,他又非常疑惑地继续写道:“(桥水)古与江川海相通。”不知道尤中先生这段话是否有出处,或许就是一个有趣的预言。2008年5月,这个预言变成了现实,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工程正式竣工。从此,抚仙湖出水口的海口河被封住,抚仙湖倒流入星云湖,稀释和置换星云湖的劣质水。星云湖水调头向西,通过23.45公里长的隧道流入玉溪市区。当然,这项总投资3.7亿元的工程要解决的肯定不是学术问题,而是玉溪的生态问题。

L_1529891620053370594_副本.jpg

玉溪大河,又名州大河、玉溪河,它横贯玉溪坝子,“形似玉带,溪水清澈如碧玉”,玉溪因河得名。

大河之水与新兴之城

夹雄山——祭天山山脉以东的抚仙湖和星云湖因流水相通、命运相连而成了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的“双子星座”。作为珠江源头第一大湖,抚仙湖淡水储量占全国湖泊淡水储量的十分之一,几乎为每位中国人储备了15吨Ⅰ类水。由于水量丰富、水质优良,被列为国家战略水资源储备库。多年前,人类日趋活跃的生产生活和旅游开发活动已严重影响到两个湖泊的生态,抚仙湖水质下降为Ⅱ类,让世人猛然警醒。星云湖的水质则降为劣Ⅵ类,让人为之痛心。更为可怕的是,星云湖每年有4000多万立方米劣质水通过短短的隔河注入抚仙湖中,使抚仙湖面临严重的污染威胁。

再说夹雄山——祭天山山脉以西的玉溪大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玉溪坝子的老百姓对它可谓爱恨交加,它既是玉溪人的“母亲河”,玉溪坝子的千亩良田还依赖大河之水的灌溉、滋养,同时它又是一条喜怒无常的害河,时而无水可供,时而洪水来袭,冲毁河堤,淹没村庄和田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玉溪大河的上游,距市区2.5公里的地方,一座为玉溪坝子提供灌溉用水,为玉溪中心城区提供饮用水的大型水库——东风水库建成了。随着玉溪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东风水库已无法满足玉溪人的供水需求,玉溪大河也因缺少活水之源而变成了狭窄的沟渠,“碧玉清溪”的美名荡然无存。

面对如此复杂严峻的形势,经专家反复调查、研究、论证之后,两湖出流改道工程于2003年底启动。经过4年多的建设,清澈透明的抚仙湖之水倒流星云湖,再经江川区与红塔区之间的通道引入玉溪中心城区,最终流入玉溪大河,形成了“三水归一”的奇观。这是云南治理保护九大高原湖泊的重大工程,是抢救抚仙湖、星云湖的千秋工程,同时也是玉溪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城市的重点工程。

玉溪曾经是镶嵌在滇中的一块碧玉,玉溪因水得名,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抚仙湖倒流之水改变了玉溪旧有的面貌,在玉溪市区北面,一个宽276米、高13米的极为壮观的人工瀑布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出流改道工程的出水口,清清湖水从此进入玉溪坝子。湖水流过的地方,是草地、鲜花、绿树、琴声、欢歌、笑语,一个占地650亩的两湖大瀑布公园就像一个巨大的花园,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运动、娱乐的绝佳场所。湖水继续流淌,在聂耳山下的草地、沙滩、树木间汇成了美丽的玉湖,湖畔就是聂耳音乐广场。抚仙湖水流出玉湖,玉溪大河就有了一个活水源头,大河两岸种下了成片的银杏树、柿子树,河上建起了兰溪桥,喜鹊、八哥、白鹭等消失多年的鸟类又重新回到玉溪城的上空……

抚仙湖的清流正在改变、塑造着玉溪这座温润之城的品质。最显而易见的成果是:截断了星云湖劣Ⅴ类水流入抚仙湖,有效保护抚仙湖水质;抚仙湖水倒流到星云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星云湖水质;出流改道工程每年可调水8000多万立方米至玉溪中心城区,作为工业发展用水和增加农灌水源,以及中心城区的环境用水,极大提高了中心城区生产用水和环境用水的保障率……

至此,那个困扰尤中先生多年一直悬而未决的谜题已经失去了争论、解答的必要,他应该可以释怀了。(玉溪日报记者 蔡传斌/文 潘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