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山农民走宽增收路
持之以恒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小白山农民走宽增收路
农科人员指导村民在田间放置黄板诱杀害虫
“往年一进入冬季,我们就闲下来 了,过年钱要到信用社贷款,到第二年烤烟交了还;这个冬天我们一直在忙,虽然辛苦,但有了收入,过年不需要贷款了……”在新平县古城街道他拉社区小白山小组,村民孙艳华这样对记者说。
昔日的冬闲田变蔬菜出口基地
记者日前来到这个冬季暖洋洋的小山村,阳光照耀下整齐划一的蔬菜地里规范栽满了青花菜,村民们正忙碌着插黄板进行绿色防控。路边一个牌子上赫然写着“小白山100亩出口蔬菜基地”的字样。
为加快新平县蔬菜产业发展,拓宽蔬菜销售渠道,新平县蔬菜产业办、农业局经作站在小白山建成100亩出口蔬菜基地样板,种植优质青花、白花、甘蓝等蔬菜,主推花菜高产栽培技术、示范黄板诱杀斑潜蝇等绿色防控技术、新型高效肥料“春利克水深肥和硅肥”示范应用技术,核心样板的主导蔬菜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及到位率均达到了95%。
村民李学芬一家4口人,去年试栽了1亩青花和白花,第一茬收入3000元至4000元。第二茬正在收,收获的田地已种上第三茬。村民孙艳华家先后种了8亩青花和白花。见农业局的工作人员来到田间地头,村民们便围着询问如何防治病虫害和了解改善水利交通的相关政策。
小白山属于半山区,距离县城虽只有10余公里,但进村道路要经过一段蜿蜒曲折、颠簸起伏的砂石路。全村有20户81人,曾经农民人均收入不足3500元。多年来除烤烟能为该村带来大宗经济收入外,其余都收效甚微。长期以来形成了夏季烤烟冬季荞麦或小麦的生产模式。李学芬说,往年地里秋季撒上荞麦或小麦后就进入农闲,每亩只有四五百元的收入。
同样是烟后菜收入不一般
李学芬说,烟后种植蔬菜村里多年前就尝试过了。她家曾经种过但没人来收,在城里不方便卖,也卖不上价钱,后来就放弃了。“我们会种不会卖,去年政府号召我们种蔬菜,有技术员指导又有公司专门收购,我就尝试种了一亩,果然收入不错。”村民小组长方学云说,全村除两户外出打工外,其余村民都种上蔬菜了。
据新平县农业局经作站站长徐国富介绍,古城街道一直是新平县的“菜篮子”。去年我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谋求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更合理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新平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一边说服群众主动拆除大棚,一边围绕生态农业的发展,调整完善产业规划及布局,积极寻找增收致富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平县引进专门从事蔬菜外贸出口的东绿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在新平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了冷库,短短几个月,新平县就全部拆除了既定范围内的塑料大棚。
“新平农户种蔬菜,无偿提供种苗、义务进行指导、现场收购,现款现付,只要按照公司的种植标准栽菜,保证菜农每茬收入不低于3000元……”在新引进的东绿公司这一龙头企业支撑下,新平县大量种起了露天蔬菜,从去年8月以来先后种植了8000余亩,古城街道他拉社区多个村和边远的新化乡等地发展成新的蔬菜种植区。在公司+基地的模式下运作,新平县的蔬菜走向出口。他拉社区鱼都簸、小白山等地村民的收入与过去相比大幅增加。李学芬充满信心地说,种植出口蔬菜自己家一年下来可以有2万多元的收入,比过去翻了10番,还准备再种上一些。这样家里建新房欠下的10多万元的债很快就可以还清了。
持之以恒转方式寻增收路
小白山只是新平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据新平县农业局统计,2013年该县仅蔬菜产值就比2012年增加了近4000万元,多个像小白山这样的山区半山区群众实实在在增加了收入。
小白山农民增收得益于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行动的雷厉风行和持之以恒。新平县不仅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拆除大棚一事上动作快工作实,而且在产业结构调整、为民寻找增收出路上坚决果敢。由于新平县地理气候特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范围内海拔不高不低,气温不冷不热,形成了夏秋栽不出绿叶蔬菜,冬季栽不出茄果类、瓜果类蔬菜的特殊生产带。新平县仍持之以恒地为群众寻找替代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东绿食品有限公司开展露地蔬菜种植的同时,不断服务扶持龙头企业,使企业引得来、留得下。由于新菜区农民种菜技术差,县财政补贴企业聘请技术人员长期指导。投入人力、物力改善水利设施,由县蔬菜办、农经站积极发展示范基地,提升农户的种植水平。
针对轮作水稻区域,去年9月在大新公路桂山段冬春季调整种植青花、白花、南瓜、辣椒等耐低温蔬菜。县城周边的古城及磨盘山景区公路沿线调整种植青白花菜、甘蓝、番茄、甜椒、蒜苗、洋芋及加工型蔬菜。为改革传统的种植模式,新平县还深入研究产业发展新路子,积极引进新品种,发展高效农业。该县还在大新公路桂山段试种红心猕猴桃,尝试区域性精品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一村一品”项目,切实提高农业特色产业化的经营水平,推动农民增收。记者 张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