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沙建微型农村公墓推进殡葬改革
省地省钱省事
漠沙建微型农村公墓推进殡葬改革
工程从4月中旬开工建设,主体结构6月1日完成。
在一片杂草丛生的山坡,推土机推出了一块块平地,一个个火葬墓穴整齐排列,绿化带、排水沟、人行道应有尽有,一座镇级农村公益性公墓已经初具雏形。这里是新平县漠沙镇曼勒社区粉牛小组的山地,依照农村公益性公墓墓穴1平方米的国家标准,这里的墓穴仅0.48平方米,不足国家标准的一半,省下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
粉牛村这片坡地过去曾经是当地花腰傣群众的墓葬区,大多数坟墓都留坟头、立墓碑,散乱分步,东一堆,西一堆,每穴墓地占地10平方米以上。漠沙镇党委副书记丁海涛说,漠沙镇此次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就是要杜绝当地群众私葬乱葬现象,规范丧葬行为。漠沙镇除了这座镇级公墓外,龙河、曼竜、关圣、渔塘、团结5个村级公益性公墓也正在紧张建设中,目前规划的镇级、村级公益性公墓占地共119.7亩。到2015年,全镇坝区、公路沿线的火葬区必须全部建农村公益性公墓。今年正在建设的这批镇、村两级墓地占地仅15亩,理论上已经够火葬区群众使用15年,够全镇使用10年。此举不仅节省土地,当地群众的火化是免费的,只要一个电话,就有专人上门服务,选坟地、安葬等费用都省了,粗略估计至少能为群众节省1000元。
省地、省钱、省事,是漠沙镇推动殡葬改革的三个目标。丁海涛说,要节省用地,做法只有一个——缩小公墓占地,墓穴长0.8米、宽0.6米,面积0.48平方米,两穴之间0.4米,人行道宽1米,绿化带充分利用了斜坡、边角地块,平均一块墓地占地不超过2平方米,这样的标准已经不能再低了。
漠沙镇是我市花腰傣的主要聚居区,花腰傣自古就有围石而葬的传统葬法,生态、绿色、环保,有点类似于现今流行的草坪葬。漠沙镇此次公墓建设,有意引导当地花腰傣群众恢复传统不留坟头的生态葬法。为此,在119.7亩公墓规划中,拿出7亩作为树葬、花腰傣生态葬区。丁海涛说,目前,关于树葬与花腰傣生态葬法,上级没有资金补助。如果这类生态葬法的补助能在火葬的基础上翻一倍,相信会有群众参与进来。到那时,7亩的树葬、花腰傣生态葬区还可以扩大。
漠沙镇关圣村委会新福小组村民李发安早就听说村里要建微型公墓,他表示非常赞成。他说,新福小组是水库移民村,从新平的黄草坝水库库区搬迁到这里,土地本来就很珍贵,新增一块墓地已经很难。这几年,村里发展香蕉种植,地里的收益好了,大家更爱惜自己的土地了。村里多是哈尼族群众,自搬迁后,一直推行100%的火葬。现在上级要推广农村公益性公墓,那是顺理成章的事,大家都一致赞成。
据公墓工程负责人张毅介绍,这项工程从4月中旬开工建设,主体结构6月1日完成。(记者 蔡传斌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