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大鲫鱼河“变身”生态公园

发布时间:2013-09-22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过去“脏乱差” 如今“净绿美”

大鲫鱼河“变身”生态公园

 
  
村内的坝塘被改造为人工湿地公园,构筑起湖泊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 


 
湖滨生态区俨然成了美丽的休闲公园

  “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这里就变成了漂亮的休闲公园。”今年3月,江川县路居中学教务主任罗绍文还带着学生在杂草丛生的大鲫鱼河入湖口附近清理垃圾,不到半年时间,当他再次来到这里时,惊奇地发现,大鲫鱼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经为抚仙湖筑起了一道生态保护屏障。

  大鲫鱼河是抚仙湖的主要入湖河道之一,地处江川县路居镇,河流自南向北经上坝、中坝、下坝3个社区村落,全长约5.3公里,流域面积12.5平方公里,共有1.58万人生活在此流域内。因为流域内村庄、人口密集,农村面源污染情况严重,“脏、乱、差”现象突出,加之每年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产生的大量化肥、农药残留及洗蒜产生的泥沙860多吨沿大鲫鱼河一并流入抚仙湖,成为严重影响抚仙湖水质的一大“杀手”。

  为改变这种状况,2011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抚仙湖大鲫鱼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尤其是今年以来,此项目更被市、县列为重大项目,进行重点督查推进。今年6月,大鲫鱼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主体部分全部完工。

  “大鲫鱼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内容太多,一下也说不完!但最直接的就是从今年5月开始,农民不用再从抚仙湖通过两级抽水站取水了,农田用水都从席草田库塘取用。从每立方米1.5元变成了零成本,群众都感到既方便又实惠。”上坝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杨昆华说。

  老杨“一下说不完”的工程建设内容其实包含沿河村落环境综合治理、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河道上游水源涵养建设、生态河道建设、河口湿地及湖滨带建设、三退三还及安置地建设六个子项目。而他说起的农用水从席草田水库取用就属于沿河村落环境综合治理及农田面源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内容。

  过去,大鲫鱼河流域内的村庄污水都是直排入河流然后再直接进入抚仙湖。为了阻断流入抚仙湖的污水,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实施了村落污水收集与处理。针对村落污水问题,采取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的方式,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座、塘表湿地处理系统4套、厌氧净化池2座、土壤渗滤系统3套,并建设与之相配套的排水沟渠、排水管、检查井、沉泥井、截流闸、提水泵站等设施,确保了上坝、中坝、下坝的16个自然村生活污水均实现有效收集处理。

  同时,对席草田水库进行改造、清淤后,将水库改造为库塘处理系统,处理江华路以上农田废水及部分生活污水。处理后的废水、污水进行回田,用于农灌,既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又确保群众利益。

  工程的实施也让村庄面貌及沿湖景观焕然一新。村落里,硬化道路3079米,种植小叶榕行道树780株,建成村落休闲绿地2块,改善了项目区人居环境,丰富了群众生活;实施人工造林1665亩,并加强管护,实现了从大鲫鱼河源头增强水土保持能力的目标;对径流范围内大鲫鱼河、小鲫鱼河、东大河和张营沟4条河流的农田固废、垃圾、泥沙进行清理,对河道实施生态防护与修复,改善河岸带环境,减少了污染物入河;在大鲫鱼河入湖口处改造湿地34.2亩,修复湖滨生态区267亩,实现了大鲫鱼河所有来水均进入该功能区域进一步处理,不直排入湖,有效阻断了污染物入湖通道,并修建部分与周围景观融为一体的木质游道、观景亭等,在构筑起湖泊保护最后一道生态屏障的同时改善项目区人居环境、丰富群众生活,为该区域发展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奠定基础。

  据江川县环保部门介绍,此项目总投资为9000余万元。项目的实施每年将削减入湖污染物负荷化学需氧量260吨、总氮45.8吨、总磷5.7吨、氨氮10.4吨,分别同比下降83.5%、66.8%、69%、46%;今后大鲫鱼河入湖水质可达地表水IV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