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我市建设“美丽家园 幸福玉溪”成效明显

发布时间:2013-09-05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刺桐关靓起来了 
 
 
  
     综合整治后的刺桐关片区焕发新姿,玉溪“北大门”靓起来了。 

  红塔区北城街道刺桐关社区,是昆明方向驶入玉溪的第一站,也是红塔区向往来旅客递出的第一张“名片”。曾经,这里的服务区脏、乱、档次低、建筑物破旧无美感,吸引不了游人驻足。对于本地居民而言,粉尘、噪声、尾气、安全隐患等,都给日常生活带来了困扰。今年3至6月间,我市对该片区进行民房搬迁和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让有着玉溪“北大门”之称的刺桐关靓起来,带动了玉溪城市形象的整体提升。

  刺桐关社区是玉溪的“北大门”,昆玉高速公路、国道213线和昆玉铁路均从该社区穿过。刺桐关一、二组39户居民常年居住于此,长期饱受噪声、空气污染、安全隐患之苦,生活苦不堪言,群众搬迁呼声日益强烈。

  今年,我市对全市范围内的高速公路、省道及县乡公路两侧村庄进行环境整治,刺桐关片区环境综合整治作为重点项目推进。刺桐关服务区建筑物、灯光及国道213线旁特色民居改造是其中一项内容。整治涉及刺桐关段长约587米沿线区域及两侧50至100米范围,包括刺桐关服务区17幢建筑坡屋面改造、窗户改造、外墙面改造粉刷及灯光工程。

  3月初,红塔区组建工作组,召开搬迁动员会。北城街道和刺桐关社区的工作人员分头入户到群众家中动员宣传,帮助搬迁。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测绘、公示、套价计算、签订搬迁补偿协议和奖励协议。此次搬迁共涉及39户民房、170名居民,拆除各类房屋建筑面积共计2.4万平方米。

  搬迁安置地选址在村子的另一边,远离昆玉高速700多米,一块名叫送佛坝的土地上,占地近36亩。目前,搬迁安置点的征地协议已全部签订,计划投入1660万元组织实施安置点“三通一平”工作。

  搬迁工作为何能够快速推进?“因为补助到位,政府负责帮大家征用了安置的土地,还负责新址的‘三通一平’,所以搬迁很顺利,原定两个月的时间还提前完成了。”刺桐关社区党总支书记谢开先认为,“最关键的是群众搬迁的愿望强烈,因为这是大家多年的心愿。”

  原址搬迁拆除后,由红塔区城管局实施的中央绿化景观工程马上进场。该局副局长普凤林介绍,在接到区开发建设公司委托后,局里就成立了工作项目组,并在施工现场成立了项目办公室。抽调精干人员对景观带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每天有400多名工人进场施工,在6月底前,用“红塔城管速度”在搬迁后的原址上打造出了一条长1.2公里的中央景观带。绿化面积3.7万平方米,栽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120多种,还竖起了景观石,曾经让村民深受其苦的狭长地带俨然成为一个小花园。 

  走进如今的刺桐关,看到的是碧绿的草地、错落有致的绿植、正在怒放的鲜花、山脚下数排青瓦白墙的古典建筑与自然美景和谐交融。而对于曾经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来说,远离污染、危险,搬进新居的日子很快就将到来。来人无不感叹:“刺桐关脱胎换骨了,城乡建设工作做与不做,环境卫生整治与不整治,真的不一样!” (记者  李晓兰)


生态村庄小白井 
 
 
  
生活污水处理池营造的美丽水体生态景观

  走进红塔区春和街道孙井社区小白井村,村庄道路干净整洁,村口的小公园里几个老人正在乘凉,一个水池里的成片绿色植物成了村口的一大生态景观。

  “这些挺水植物是净化污水的,这是我们村里的污水处理池。”一村民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这个污水处理池采用生态塘技术,通过健全的生态塘生物链,对村内分散污水进行生态循环并逐步分解转移水体内的污染物,避免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影响下游水体。在一个总人口330人的村子,这样一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污水处理池,可以满足村内生活污水处理净化。

  近年来,小白井对村庄主干道进行硬化,实施旧村改造,拆旧建新。干净整洁的小白井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先后被市、区评为党建示范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文化示范村。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从大环境着手,建好了污水处理池、公房、垃圾房等基础设施,强化配套设施,为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小白井村民小组长朱云学说,“村庄变美了,但是要保持干净美丽,管理是关键,‘建管并重’才能长久。”

  发放《入户责任书》,是该村管理工作的第一步。这份责任书内容包括遵纪守法、爱护环境卫生、倡导文明行为等方面,每年的主题随当年工作重点而变化,今年签订的是《推进文明和谐、生态宜居社区入户责任书》。

  “到年底,我们对考核项目做得好的村民进行奖励,取消做得不好的村民的奖励及相关福利待遇。”朱云学说,“刚开始实施时,奖励金额是20元,今年已经调整到了100元。”

  “这份《入户责任书》,村民很看重,都认为‘扣钱是小事,关键是丢人’。用制度管人、环境改变人,环境好了,大家的意识也就慢慢改变了,到处都干干净净的,村民也就不会乱扔垃圾了。”朱云学说。现在,村内自觉爱护环境卫生的行为已蔚然成风。

  小白井村还认真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各项工作的实施在阳光下操作,让老百姓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推进党务、村务和财务“三公开”制度,各项工作民主化和透明化,加强了老百姓对干部的信任和支持。

  “建管结合”的措施使得村庄居住环境大大改善,村容村貌整洁,村民和谐相处。今年以来,小白井村结合市、区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着手实施村庄危房改造,拆除村内旱厕,所有村民积极支持,主动帮忙清理建筑垃圾,不要任何报酬。

  小白井变美了,村民亲眼看见村庄的改变,亲身感受到村庄变美给他们带来的实惠,村民的意识也在发生着改变。由于村庄环境好,很多周边的大户纷纷到村里租地栽种玫瑰花。村民成片的土地出租给种花大户,实现了土地流转。村内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增加了收入。现在,小白井村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 (记者  吴坤娱)


王棋社区变美了

 
 
提档升级后的幼臣广场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没有集体经济支撑,怎样建设美丽新村?红塔区北城街道王棋社区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在没有任何集体经济的情况下,社区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多措并举,强势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全村旧貌换新颜。

  “长期以来,社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缓慢。旧村改造前,群众居住环境差,村内道路泥泞不堪,没有公共活动场所,没有公房,群众对旧村改造的愿望非常迫切。”谈到过去的王棋,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徐德云说。

  没有资金,如何建设发展?2010年,新一届社区“两委”班子当选后,就“没有资金怎样建设王棋、建设什么样的王棋”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最终社区“两委”确立了省级重点建设村项目与旧村改造整体推进相结合的思路,将工作重点转到筹集建设资金、盘活土地资源、创新工作机制、激发群众建设活力、形成长效机制上来。结合社区实际,明确了美丽家园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编制了王棋建设五年规划。

  针对王棋社区人均耕地0.5亩、集体经济薄弱的实际,社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筹集资金。经商定,社区将区位优越、地势较好的宅基地拿出来公开竞价,价高者得。这一措施筹集到了1700多万元,成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笔资金,用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更激发了群众自建家园的积极性。

  基础设施建好了,社区根据规划着手实施旧村改造。500多户建房户按照规划拆旧建新,拆除破旧老房400多间,整理出47693平方米的宅基地。目前,94%的农户已完成新房建设,村民住进了新房,居住环境得到彻底改善。

  村庄环境改善后,今年王棋社区再次对村容村貌进行提档升级。结合全市广泛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王棋社区对村内幼臣广场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拓宽了村内两条道路,新建了农贸市场、人工湿地,进一步优化了人居环境。

  如今走进王棋,水泥道路贯通,一幢幢漂亮的新房有序排列。1万多平方米的幼臣广场,宽敞、醒目的文化长廊四周绿树环绕,铺设了石板路,新建了农贸市场,村容村貌整洁,村民和谐相处。夜幕降临,上百位村民在广场上唱起花灯跳起舞,享受着新农村建设给他们带来的成果。

  王棋村民还自筹资金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3年来,群众自筹资金及政府补助资金600多万元,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完成了进村道路扩建、硬化、亮化等工程。

  一个曾经脏、乱、差的社区,成了大家称赞的美丽社区。村民倪桂仙高兴地说:“我们王棋现在越来越好在了,到处干干净净,我们也有个玩处。”

  “今后,王棋将全方位对社区提档升级,对全社区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美丽社区。”徐德云说。 (记者  吴坤娱)


黄草坝彝乡美如画 
 
 
  
黄草坝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力彰显彝族文化特色。 

  才到黄草坝村头,一块作为旅游标识的大石头映入眼帘,上面画着刚刚修好的“白孟诺山间绿道”路线图。红塔区春和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德梅告诉记者,“白孟诺”在彝语里是“高高的山”的意思,“为了让这条山间游道更漂亮,我们在游道两旁种下了薰衣草、太阳花和三角梅。今后,黄草坝美丽的风景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徒步爱好者。”

  走进村里,经过改造提升的彝乡农家乐干净整洁,过去的一些卫生死角经过清理变成了种有鲜花绿树的一个个小花园,那些多年无人居住的破旧危房也尽数拆除后改造成绿地,村里的道路也得到了拓宽……

  今年以来,按照“美丽乡村、生活幸福、宜居家园、传承文化、党建示范”的发展思路,红塔区春和街道黄草坝村委会认真落实生态立市、环境优先战略,启动实施美丽彝乡建设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

  “珍惜生态财富,打造绿色家园。”这是黄草坝在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第一要务”。为了打造绿色、优质的人居环境,村里实施生态保护提升工程,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组建专职巡山护林队,开辟林区防火通道,实行防火期驻村工作制,明令禁止乱砍滥伐和采松脂、采矿等行为,封山育林2.8万亩。今年以来,村里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

  同时,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农药使用强度控制等技术,确保每亩土地施用农家肥不少于1000公斤;加快推进沼气、太阳能、电磁炉等清洁能源的替代使用,免费发放液化灶,给予液化气使用补助,增加烤烟烤煤补助,严禁进山砍柴,用一年时间完成181户清洁能源替代;推动垃圾、污水减量化处理,新建生活污水处理池,实现垃圾定点投放、统一清运。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黄草坝抓好村容村貌整治,不断完善公共设施。今年以来,拆除中心村危房113间,集约土地1万多平方米;对村庄内外环境进行集中整治,美化181户5万多平方米农房,开展村内8米主干道建设,确保村内主干道畅通整洁;整合各级资金1600多万元建成小组多功能党员活动室、公厕、垃圾降解点、给排水管网、污水净化池等设施。

  为丰富群众生活,保留和传承当地民风民俗,黄草坝注重挖掘传承彝乡民族文化,实施文化育人提升工程。同时,在推进美丽彝乡建设中,实施以打造特色民居、挖掘历史传说为主的民族文化传承工程,在墙体、宣传栏、活动室全方位凸显彝族元素标识。

  在美丽彝乡建设中,黄草坝村注重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和示范带动作用,实施基层党建提升工程,做到党员先锋队坚持工作在一线,突击工作重难点;实行党员“设岗定责”,让其在各自岗位上做好为民服务工作,提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同时,逐步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业优势,改造村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接待能力和水平,启动“周末老板”和“城市菜园”开发计划,新建6公里山间游道及自行车骑道。

  今年上半年,全村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实现营业收入75万元、纯收入20万元,分别比去年增加25万元、5万元。

  “我们要努力实现规划科学、党建引领、生活富裕、管理民主、民风淳朴、生态良好、生活幸福的美丽家园建设目标!”对于今后的发展,黄草坝党总支书记李有福信心满满。(记者  赵琳)

 

宜居宜游大营街 
 
 
  
看西古城新居,让大营街人感受到人居环境正在发生质的飞跃。 

  青瓦白墙、古色古香的三层小楼,外墙上绘有花鸟、山水、书法,院落之间花草相隔、溪水淙淙……走进红塔区大营街社区西古城村、唐旗村,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在大营街拆旧建新28年后的今天,大营街人再次奋力崛起,计划投入13亿元,用3至5年时间帮助家家户户建特色民居,重铸“云南第一村”新形象。

  大营街居委会是上世纪80年代末涌现出来的农村共同致富典型,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反哺农业、集体经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子,曾被誉为“中国农村共同富裕的榜样”、“云南第一村”。

  在这个社区,先后创办了各类集体企业28家,1998年集体企业改制后,保留了8个大型骨干集体企业,走出了一条“留优质集体企业保共同富裕”的企业改制之路,为全村人的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进入新世纪,大营街与时俱进,进行二次创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2012年,该社区经济总收入达128.4亿元,企业上缴税金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2元。

  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大营街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秉承着共同富裕的理念,社区“两委”班子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在1985年前后,由集体投资5000余万元进行第一次人居改造,统一规划建设了三层新民居,人均居住面积由之前的不足8平方米提高到50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建设汇溪公园、汇龙生态园、玉泉湖公园,造就了面积2.6平方公里、人均拥有69平方米绿地的现代化生态村镇。

  时至今日,岁月无情地在农民的房屋上刻下斑驳的痕迹。“按照现在的建设标准,许多民房已经成了危房。”大营街社区党总支书记任新明说。以往的住房无论在规划设计,还是建筑质量等方面都已经落后了,更滞后于“云南第一村”的良好形象。

  2010年,在市、区、街道的指导和支持下,大营街社区又启动了第二次人居改造,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13亿元,采用拆危拆旧新建的办法,利用南片西古城、北片唐旗两地块实施居民住宅项目,统一新建1366幢双拼特色民居、460套高层单元居民住宅。

  “特色”是此次建设的核心。特色民居彻底摒弃了饱受诟病的“小炮楼”、“火柴盒”式的设计,全部民居以中式风格为主,以斜顶灰瓦、粉墙彩画、古式窗型体现乡土和民族特色,并因地制宜布局景观,按照抗震8级的标准规划建设,构建起一个宜居宜游、安全可靠的美丽家园。

  一年多时间,工程已进入尾声,总投资约2.2亿元,已建成面积13.1万平方米,共建住房427套,近期就可以交房。看新居,让大营街人感受到人居环境正在发生质的飞跃,“云南第一村”新形象初现。“三五年后,全社区家家户户都有一幢300多平方米的联体别墅、一个40平方米的车库。到时候,大营街将是一个全新的形象。”任新明说。 (记者  刘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