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我们如何应对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

发布时间:2013-08-12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策划人语

  老旧建筑倒下,崭新的高楼拔地而起。近年来,随着玉溪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建筑垃圾也在随之增加。

  在红塔区,位于春和街道黑村鲜花坝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已超过其所承受的容量,但新的建筑垃圾填埋场还未建好。在城市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没有有效的处理方法,人们随处倾倒建筑垃圾,致使城市周边的农村、公路两侧堆满了建筑垃圾,不仅影响了城市形象,而且严重破坏农村水土资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

     在一些偏僻的公路边,建筑垃圾堆积现象严重。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建筑垃圾也在随之增加。 


  
    通海县建筑垃圾处理场内,推土机正在对建筑垃圾进行填埋。 


  
    执法人员对未封闭运输建筑垃圾的驾驶员提出整改意见

  随处可见的建筑垃圾

  新康井路是红塔区的主干道之一,宽敞的公路两侧花草树木高低错落。但在这本该成为靓丽风景的地方,却由于乱倒建筑垃圾,致使公路两侧的绿化带和农田杂乱不堪。

  顺着这条路一路行来,很远就能看见景观带间隙内的一堆堆建筑垃圾,有的堆了两三米高。

  7月29日晚8点,记者在新康井路上见到一个开着小货车的年轻男子正往景观带上倾倒垃圾。他告诉记者,他家今年底准备办喜事,正在装修房子。“都是些废弃的砖头、瓷砖,看见这边堆着不少垃圾,就拉到了这里倾倒。”

  7月30日,记者走访市区内其他路段,也发现了建筑垃圾的踪影。在彩虹路、汇溪路,景观带里或多或少都藏着建筑垃圾;在红塔区某廉租房小区对面,建筑垃圾甚至堆到了人行横道上,而在一些空地、路边等稍偏僻的位置,建筑垃圾堆积现象更为严重。

  老尖山老路全长3274米,道路两侧堆积的建筑垃圾多得让人吃惊。记者观察到,建筑垃圾堆积如小山一般,原本七八米宽的路面被占了一半,堆满了混凝土、砖块、土堆、包装材料、石膏板等建筑垃圾,层层叠叠,与生活垃圾、杂草混合起来,蚊蝇乱飞,环境卫生不堪入目。

  居住在附近的郭井村民告诉记者,这里的建筑垃圾存在已有半年多时间,一到晚上就有人偷偷地往这里倒垃圾,你一车、我一车,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大的垃圾场。大量的建筑垃圾倾倒在这里,一起风,尘土飞扬,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

  记者顺着道路一直向上,来到一个地势较高的地方向下看,在新路和老路中间的低洼地带,已经形成了一座座大小不一的建筑垃圾山,还不时有拾荒者在上面拾荒。

  垃圾填埋场满负荷

  据了解,在红塔区,建筑垃圾有专门的处置点,是有“家”的。

  轰鸣的推土机将不久前运来的建筑垃圾推下十几米高的山坡,附近的农作物距离垃圾堆顶端仅有一辆货车的宽度。这是7月23日,记者在黑村鲜花坝建筑垃圾填埋场见到的情景。

  “这个垃圾填埋场已填满,现在已经没有车往这里运送建筑垃圾了。”红塔区环卫站副站长罗建奇告诉记者。

  据他介绍,上世纪90年代,城市建设慢,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后,少量的建筑垃圾同焚烧后的生活垃圾一起填埋。随着城市的发展,垃圾量增多,1996年政府在黑村投资1600万元建了一个生活垃圾处理厂,租了一个山箐统一填埋建筑垃圾,库容量为20万立方米。

  “到2007年,政府投资110万元在建筑垃圾填埋场附近的鲜花坝打了垃圾坝,做了防渗处理和排水系统。面积约3.7公顷,库容量约60万立方米,当时计划这个建筑垃圾填埋场可以使用20年。”罗建奇说。

  按照最初的规划,鲜花坝建筑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应到2027年,但为何仅6年时间就满负荷?

  黑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告诉记者:“随着生活垃圾的增加及处理设备的老化,1996年建的生活垃圾处理厂2007年就停用。老厂停用,新厂没建好,有那么一段时间,生活垃圾就同建筑垃圾一起填埋。直到这两年,新的生活垃圾处理厂开始使用,两类垃圾才分开。”

  除了市区公路边出现建筑垃圾,沿着鲜花坝往上走,一眼望不到边的建筑垃圾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垃圾山,不少土地和树木被垃圾围在其中。建筑垃圾悄悄围城,已成为玉溪人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

  乱堆乱倒的成因

  “目前建筑垃圾成为一个问题和城市大规模建设发展是分不开的。”罗建奇说。

  什么样的垃圾才属于建筑垃圾?红塔区每天产生多少建筑垃圾?罗建奇告诉记者,广义上的建筑垃圾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以及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产生的废砖瓦、废混凝土、废土及其他工程废弃物。

  “从今年初到7月份,每天约有60-100吨建筑垃圾运到黑村鲜花坝建筑垃圾填埋场填埋。但整个红塔区每天产生多少建筑垃圾,这个数字没办法统计。”罗建奇说。

  “不算其他车辆,每天都能看到五六十辆渣土车运送建筑垃圾,按每车20吨,一辆车一天运一次计算,保守估计也有1000吨。”红塔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容中队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红塔区,建筑垃圾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拆迁产生的建筑废料,二是基建工地开槽土方。而对于建筑垃圾的处理,可以利用的尽量回填处理,不能回填的则运送到建筑垃圾填埋场填埋。但从2010年开始,红塔区就出现了乱堆乱倒建筑垃圾现象。

  有建筑垃圾填埋场为何还会出现乱倒现象呢?据罗建奇介绍,这主要和建筑垃圾收取处置费有关。

  2009年9月,玉溪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关于调整玉溪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的通知》,对自清自运建筑垃圾,规定其处置费标准为每吨30元,从2010年1月1日起实施。

  “一辆货车如果按30吨计算,需要缴费900元,费用太高。不少城市周边的村子把空置的自留地拿出来给运输商堆放建筑垃圾,再从中收取一定费用,每车80-100元。也有小部分家庭装修产生的建筑垃圾、一些渣土运输司机考虑到耗油等成本问题,晚上偷偷地将建筑垃圾倾倒在路边。和往年比,今年乱堆乱倒现象更为突出。”罗建奇说。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建筑垃圾量突增。罗建奇告诉记者:“2013年大面积拆临拆违后,就有了成批量的建筑垃圾,但仅有一小部分建筑垃圾运来填埋场,大多数建筑垃圾由各街道自行处理,处理模式大致一样,找一块自留地或是山箐露天堆放或填埋。”

  执法部门的难题

  “鲜花坝建筑垃圾填埋场已经填满,新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已经选好址,估计在3个城市综合体开工前可以投入使用。但这期间,产生的建筑垃圾没有处理场所,这成为我们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新难题。最近,我们正积极联系一些需要土方回填的企业来消耗一部分建筑垃圾。”红塔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普凤林说。

  “我们守到晚上12点也不见人影,刚一走,又接到举报有人乱倒建筑垃圾。”普凤林无奈地说。由于建筑垃圾违规倾倒多发生在夜间和非工作时间,事后查处取证难度较大。

  据普凤林介绍,2013年初,为了整治市容、优化环境,按市委、市政府安排,红塔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成立市容中队,加大对市容环境卫生的监管力度。除了对市容环境卫生监管外,该中队还负责中心城区及出入中心城区的玉江大道、213线北城段、环山路、红龙路、太极路等主要道路超限超载及建筑垃圾散体物料运输综合整治工作,对建筑工地、未封闭运输散体物料车辆以及存在抛撒、污染道路或不按规定路线运输的车辆进行查处。

  经过几个月的综合整治,中心城区市容环境有了较大改观。现在沿途泄漏、泼撒、未密闭运输、乱拉乱运、车轮带泥上路等情况同年初相比少了很多。截至7月22日,市容中队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249人次,发放宣传通告1700多份,查处违规工地37处、车辆3640辆次,处罚严重违规车辆865辆次,批评教育违规驾驶员2520人次。

  “处罚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规范地管理城市建筑垃圾,有效保护环境。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人员不足、缺少执法车辆、遇到冲卡车辆工作危险等问题。”红塔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容中队队长施志雄告诉记者。

  建筑垃圾的危害

  据专家测算,每拆掉1平方米混凝土建筑,就会产生近1吨的建筑垃圾。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筑垃圾的数量急剧增加。建筑垃圾由于其物理、化学特性稳定,污染相对于其他垃圾危害性小而长期被忽视,因此长久以来被简单堆放、填埋。

  正是由于对其处理的忽视,致使建筑垃圾造成的危害在当下日渐显露。那么,随意处理建筑垃圾究竟会带来哪些影响?长期关注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玉溪师范学院教师金国栋告诉记者,建筑垃圾随意堆放,首要的就是占用大量耕地。相关媒体报道,每堆积1万吨建筑垃圾约需占用67平方米土地。通常建筑垃圾填埋8米后加埋2米土层,但土层之上基本难以重长植被。而填埋区域的地表则会产生沉降和下陷,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状态。因此,全国每年因建筑垃圾破坏掉的良田约0.7万公顷。

  其次,建筑垃圾对地下土壤、地下水也会造成一定污染。“由于缺乏有效分类,建筑垃圾中的涂料、建筑用胶和油漆难以降解,且含有有害的重金属元素,长埋地下会造成地下水污染,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金国栋说。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全国建筑业废弃物主要是无毒无害的渣土、碎石块、废砂浆等,废电池、废灯管、涂料、重金属废物等有毒有害废弃物比较少,而近年来,建筑业废弃物所包含的有毒有害废弃物越来越多。

  变废为宝还需时日

  “建筑垃圾如果能进行专业处理,对维护好市容环境起着重要作用。”金国栋告诉记者。作为发展中的城市应该配置专门的建筑垃圾填埋场,但在全市一区八县,很多地方在这方面还是空白。

  金国栋认为,对建筑垃圾进行二次利用,应该有相应的调配制度,哪个地方施工有渣土产生,哪个地方需要土方,可以进行综合调配。通过合理调配,主管部门可以协调好渣土的产生和使用,进行规范的管理。同时,对运输工具、包装方式、运输组织的管理要有专业水平,这样可以保持市容的整洁,减少扰民,消除安全隐患。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垃圾量非常大,如果能进行再生利用,也是一种很好的资源。”施志雄说,城市建筑的更新需要开采大量的山石、河砂等不可再生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如果能引进一些企业利用国外先进设备把建筑垃圾加工成可以用来铺路的材料,也能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有效途径。

  据了解,建筑垃圾的某些处理利用技术,我国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昆明理工大学的国家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中心,已有一套成熟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成果,将建筑垃圾制成道路结构层材料、墙体材料等新型环保节能产品用于城市建设,并已在四川地震灾区重建中成功应用。

  记者从红塔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了解到,2012年有一家企业准备对建筑垃圾进行回收、加工、再利用投资,但因企业自身的一些原因,最后这家企业破产,投资也就搁置。今年也有几家有意向的企业准备投资,但因没有优惠政策最后都没了下文。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是一项社会性事业,需要政府出台扶持政策。”普凤林说。据他介绍,新规划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库容量为1000万立方米,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红塔区建筑垃圾产生量正在成倍增长。没有很好的处理方式,建筑垃圾存在不容易找到安身之处的困局。他认为,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产生、运输、处理到再利用等环节需要统一管理,由政府部门牵头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才能更好地解决建筑垃圾难消的问题。

  记者手记

  通海为建筑垃圾找到“家”

  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建筑垃圾产生量也随之增加。记者了解到,在玉溪,建筑垃圾的处理大多是由建筑垃圾产生单位自找出路,或委托清运公司和个体户代找场所。而一些没有固定、专业建筑垃圾处理场所的县份,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逐渐成为破坏环境的重要因素。

  今年4月,为缓解这一现状,通海县委、县政府租用秀山街道大树社区二组的35.6亩山地,建设库容量约为28万立方米的建筑垃圾处理场来处理县城及周边建筑垃圾。该建筑垃圾处理场距离新城区4公里,由云南通海食嘉益植物开发有限公司管理,统一处理填埋,处置费暂按每吨10元收取。这一做法为建筑垃圾找到了一个好去处,缓解了通海县建筑垃圾乱堆乱倒的现象。

  深度链接

  陈光标:

  建筑垃圾是“金矿”

  被誉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以从事建筑垃圾处理起家,他创立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建筑垃圾的回收、加工和再利用。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江苏黄埔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环保拆除企业。陈光标一直坚信,建筑垃圾就是一座看不见的“金矿”。

  陈光标发现这座“金矿”缘于一次偶然。2003年,创业初期的陈光标去德国考察,发现德国把经过设备处理后的建筑垃圾重新用作铺路材料,从垃圾中二次创收。大受启发的陈光标回国后立刻买了6台垃圾处理设备,既环保地处理了建筑垃圾,又很好地保证了企业的创收。

  对建筑垃圾的处理,陈光标认为应从源头抓起,借鉴国外先进理念,进一步推动拆除行业朝着法制化、规范化、环保化方向发展。建筑物所有人需要拆除建筑物时,应到建设及环保部门登记备案,先期缴纳一定数额的建筑垃圾处置保证金,交由有资质的拆除企业承担拆除任务,并规定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率不得低于一定比例,如能达标,则退还建筑垃圾处置保证金;如不能达标,则没收建筑垃圾处置保证金,乃至罚款,由政府出面对建筑垃圾进行环保化处理。此举旨在规范拆除行业施工秩序,促进资源再生利用和环境保护,既保证业主利益,又兼顾企业环保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