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刀刻笔画“到此一游” 玉溪景区“伤痕累累”

发布时间:2013-05-31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白龙寺侧面墙上乱涂乱画现象严重

 
  
    白龙潭公园内,树木上刻写的字即使经历了岁月的变迁也无法磨灭。

 
  
    聂耳公园内的竹子成刻字重灾区 


  
    看着文庙公园内被画得乱七八糟的墙面,工作人员杨女士很心痛。 

  近日,由于南京一中学生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上刻写“到此一游”被曝光,让这四个字成为了当前大众关注的字眼,同时也引发人们对景区内随处乱写乱画这一老话题的思考。这种行为,不仅严重影响着景区风貌,有些甚至损坏文物。玉溪的景区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刻字事件?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树木刻字很常见

  聂耳公园是玉溪人最喜爱的公园之一,建于1987年,陪伴了几代玉溪人的成长。在走访中记者发现,聂耳公园的刻字问题主要集中在树木上。在湖边的树林中,大树上有许多都被或多或少刻上了字。被刻画得最严重的是湖边的竹子,大约有15蓬竹子,几乎每一蓬都被刻上了字。碧绿的竹节被人划出了白色的字,十分显眼。在大门附近的树林里,有一棵树的树枝上都被刻划上某人的名字和日期,并且字体十分工整,痕迹很深。

  白龙潭位于龙马山山脚,风景宜人,清静幽雅,顺着山路往上走,就来到了茂密的树林中。在这里,依然存在着“到此一游”现象。上山约50米就可看见路边有两棵树的树干刻有汉字,刻得很深并且很工整,由于年代久远,上面只是隐约可见名字和日期,能看到的一个最早的时间是“一九八六”。再往前走,还看到有的树甚至被剥了树皮刻字。记者走了大约200米的山路,共发现路边有8棵被刻了字的树。

  墙壁惨变“留言板”

  白龙潭公园内的白龙寺是清代建筑,1984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记者走到寺的侧面时,看到大约25米长、5米高的墙上被密密麻麻杂乱无章地刻满了字,最低的字被刻在墙脚,最高的字甚至被刻在了2米多高的地方,整个墙面被刻划得面目全非,这些字大多是“××到此一游”、“××爱××”之类的,其中还有一些骂人的话。 

  文庙公园坐落在中心城区小庙街,是一个开放式的公园,玉溪文庙被玉溪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尽管地处繁华地段、人来人往,但是依然没有避免被乱涂乱画。文庙的乱涂乱画“重灾区”在围墙内部,红色的墙壁上被写满了大大小小的字。与白龙潭不同的是,除了用锐器,这些字中还有的是用涂改液写上去的,有的是用自喷漆喷上去的。放眼望去,这些字中不但有到此一游、爱情表白和小广告,还有污言秽语。

  景区表示监管难

  对于在景区乱涂乱画现象,很多市民非常反感,已经退休的陈老师空闲时会约上朋友到风景秀丽的地方逛一逛,尽管没有看到正在刻字的人,但是看到了“成果”,他觉得很心痛。“我最反感乱涂乱画,如果我看见了有人在乱涂乱画,我会去阻止他。”陈老师说。

  市民对于乱涂乱画的行为反感,但景区管理部门表示存在着监管难问题。在白龙潭风景区管理所,记者向一名景区工作人员了解到,五六年前白龙寺整体粉刷过墙壁,墙壁上的字是最近三四年才刻上去的。“当场抓到过刻字的人,大多是三四个人一起的,年轻人居多。有的人你阻止他还会笑眯眯地听话,但是这种人很少;有的人根本不听劝,还会反问一句‘我就是要刻你能怎么样’,因为没有管理的相关依据,我们也不敢罚款。”这位工作人员无奈地说,“景区现在不收门票,我们靠着停车费和寺里的斋饭来维持几个人的工资,整体粉刷一次墙壁大约要五千块钱,根本没有那么多钱。而且就算再粉刷一次,还是要被乱涂乱画。”

  负责文庙公园管理工作的杨女士说,她从事这项工作已经6年多了。“好多字都是学生画上去的,为这个事情,我还去过那个中学,让老师帮忙告知学生,不要在公园的墙上乱涂乱画。”杨女士说,“说实话,因为在这里工作的时间长了,我都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看待,看着被画得乱七八糟的墙,真的是很心疼。”对于一些刻在砖块上的字以及小广告,杨女士专门买来药水和钢丝球使劲擦,但是效果不好。

  公众意识增强

  我国于2007年公布的《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六条明确规定:“刻划、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或者损毁文物保护单位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云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中规定:“风景名胜区内的所有单位、居民和进入风景名胜区的游人,都必须遵守风景名胜区的各项管理规定,爱护景物、设施,保护环境,不得破坏风景名胜资源或者任意改变其形态。”但据了解,玉溪市目前还没有出台有关古文物和风景区的保护条例。

  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杨杰认为,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在保护方面一是加强管理,增加日常的巡查;二是要针对文物保护出台强制性措施,赋予文保单位一些处罚权,用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软硬结合,对严重损坏文物的人进行处罚。

  除了保护与处罚,公众的保护意识也有待增强。《2010中国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及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还有待增强,大多数受访公众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地位远不及环境保护。在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方面,杨杰也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在一些网站、报纸等相关媒体上,不仅对文物保护的知识进行宣传,还提供一些互动的渠道,通过互动,让大家都参与到保护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