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水,生活就有希望”
持续的干旱让易门县十街乡马头村委会小龙潭村民小组遭受着严峻考验。此时,那里的水源点几乎干涸,收成严重减少,村民们甚至连喝水都需要车送,村子附近山箐中的水源成为稀缺资源。而且,随着旱情的加剧,村民仍处于干旱的煎熬中。
半数村组饮水难
正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照射着整个马头村委会,周围的田地和附近的水塘中滴水未见。在村委会不大的院子中,几台拖拉机和摩托车陆续发动了起来。随着发动机“隆隆”的轰鸣声和颤动,车厢中不时会有少量的水滴到地上。
“这是为村民送水的车。”一个声音在沉闷的发动机声响中显得格外悦耳。据了解,这些水是送往小龙潭村民小组的,因为村里实施的是定时供水,所以一到供水时间,家中有车的村民便会自己驾车到村委会拉水,要是家中没车的就由村委会用车送。因为这里水源不多,路程又远,所以每天仅能送一次。
十街乡党委书记严霖告诉记者:“现在送往小龙潭的水来自杨柳箐坝,那里的水都是去年的蓄水,目前还有1000多方。整个马头村委会有900多人,因干旱该村委会的1900多亩土地现在已经基本绝收。饮水方面小龙潭最困难,面对持续干旱,帮助缺水村民渡过饮水难关是当务之急。而眼下,村里解决喝水难的唯一办法就是拉水。生产上我们能做的就是要保住烤烟育苗,只有这样村民才有希望、才有盼头。”
据了解,由于长期干旱,使十街乡成为易门全县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全乡旱情呈现出资源性缺水严重、涉及面广、农作物受灾严重的特点,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急缺,人畜饮水告急,抗旱保民生形势异常严峻。截至3月5日,全乡小春总播面积23000亩,受灾16903亩、绝收6296亩;88个自然村中,人畜饮水困难村民小组已达47个,涉及1162户5532人和1154头大牲畜。而马头村委会作为干旱重灾区之一,从去年9月至今滴雨未下,村内所种的蚕豆也因无水灌溉而全部绝收,坝塘中现已无水可用,目前全村150多口小水窖中蓄水量极少。在此情况下,小龙潭的村民们只得依靠政府送水来维持生活。
昔日山箐水难见
发动机的声音越来越响,随着一声令下,一辆辆满载清泉的送水车缓缓驶向小龙潭村。
从村委会出发到小龙潭有5公里左右的路程,一直是弯曲狭窄的盘山路。在前往小龙潭途中,记者看到路边坝塘因连续干旱已经完全干涸。小龙潭村人口不多,仅有20多户136人。村子依山而建,在其村脚下有一条干涸的箐沟。河道中,原本被河流冲刷成半圆形的鹅卵石现已全部裸露出来。箐沟另一头,两位村民正在用河中的积水洗衣服,看上去水很浑,还掺和着泥沙。
74岁的村民普学英说:“衣裳难洗啰,这里连水都没有了。我们洗衣服都用这种水,都是前几天山箐沟里流出来的,要攒好几天才够用呢。原本搓两下就干净的衣服现在要搓好几道。你看搓衣服的水都这么脏,就知道我们这里没有水了。还好政府帮忙,从乡里拉水来给我们吃,要不然日子就难过了。”
普学英边用手搓洗着衣服边向记者回忆以前有水的日子:“那时候,我们都不用愁没水喝。这条箐沟里每次来都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水又清又凉。但是这几年干旱,周围的水源点都有四五年没有出过水了。这条箐沟的流水声也越来越小,慢慢的就什么也听不见了。箐沟地势较低,就算我们没有了喝水的地方,箐沟里时不时还会有一点水。但水太少太脏,顶多只能用来洗洗衣服、鞋子。有时,衣服晾干后都能从上面找出沙粒来。”
据了解,普学英家原本也种了点玉米,由于孩子外出打工,家中就只剩她一人,又连遇干旱缺水,玉米没了收成。她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喝水了,就算地里没收成也没有人喝水重要,只要有水喝,来年或是雨水多的时候还可以种庄稼,生活就有希望。”
在记者近期有关旱情的采访中,“希望”是旱区群众经常提及的词汇。对于生活在久旱地方的人来说,水就是他们富饶生活和丰收愿景的“希望”。
抗旱压力日益增大
在采访普学英之余,记者注意到住在箐沟附近的人家陆续挑着水桶往箐沟上方走去。
原来有送水车到了。村民们有序地将自家水桶摆放在送水车附近,当天来接水的有20多人,随着村民们向前挪动的脚步,取到水的人将水桶扣在扁担上挑回家中。前来接水的村民普秀仙告诉记者:“这里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都是吃乡里送来的水了,我家3口人一天要用四五桶水。这些水都是循环利用,洗菜洗碗后的水都是给牲畜喝,家中10亩土地因干旱也是颗粒无收。”
对于旱情稍轻的扒河沿岸一带,节约用水已成为这个旱季人们抗旱的一种自觉行为。在十街的何家山上,一望无际的柑桔苗在干旱之中顽强地生长着。“我们目前对柑桔苗采用的都是喷灌技术,其目的就是为了节水。现在天干,用以往的方式来进行灌溉太浪费了。去年年底小街乡流转的1万多亩荒山主要用于开发以柑桔为主的林果产业,现在已经种下1200亩柑桔,今年还计划种植5000亩,而这里的灌溉用水主要来自扒河。”管理人员严霖告诉记者。
面对干旱,十街乡正不断寻找水源,并实施了3个抗旱应急工程建设,解决了623人的临时饮水和80亩农田灌溉问题,同时加快各种水利工程进度。但随着旱情加剧,人畜饮水困难愈加突出,水源已完全断流的34个村组需要拉水救急,全乡抗旱资金、设施设备愈加变得紧缺。
据了解,十街乡部分村组由于梯级电站开发导致河中无水,生产用水需向电站协调。但由于这些电站在前几年的改革中都变成了私营企业,协调难度越来越大,生产用水已难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