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干旱影响持续扩大 已从极旱区向坝区蔓延

发布时间:2013-02-27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菜农购买了皮管抽水机应对干旱

 
  
连年干旱加之大量的农业用水使杞麓湖几近干涸 


 
地膜覆盖在干旱的情况下保水保肥有重要的作用

 
 
水源点枯竭,梅子箐村引向水窖的水管没有一滴水。 

  策划人语

  从2009年秋开始,滇中干旱已经是第四个年头。步入2013年以来,全市平均降雨量仅为6.3毫米,比常年同期少8—13毫米,且气温比往年更高。2012年全市计划5亿立方米的库塘蓄水在汛期结束后仅完成3.6亿立方米。三湖水位仍呈下降趋势,旱象比常年较早、较重。2010年的大旱牵动了全国旱情的神经,而今天,连年干旱使人们对干旱的关注度有所降低,铺天盖地的宣传已经不再,但旱情持续发酵,干旱造成的影响已经明显扩大。

  全市库塘、湖泊蓄水欠账问题凸显

  四年连旱下,才刚入春,气温就开始飙升,一到正午,就有了夏天的感觉。雨水比前两年少,旱象来得更早更重,在田间地头农民感受最明显。

  1月30日是灵秀社区今年第一次水库放水灌溉的日子,知道消息的上灵秀村村民陈碧芬却没有去为干渴的蚕豆浇水,而是到城里接送放假的孙女学习画画。作为一个种地大半辈子的农民,在以往没有什么要紧事是不会丢下田里活计的,如今,田里本该长到齐腰高的蚕豆植株仅比筷子高些,萎黄不振,本已是开花时节,却豆花苞都没打,浇不浇水,没什么区别。陈碧芬告诉记者:灵秀虽然地处山区,但依靠着大红坡水库和二龙潭水库,在干旱的头两年用水问题并不算突出,而随着干旱的持续,问题开始凸显,这个原本水利条件不错的村子旱情开始出现。2012年春季,自来水停过几天,生活用水开始受到影响,那段时间,村民们的饮用水需要到一公里外的红塔集团库区打的深井去挑。吃水虽困难,但田地里的庄稼还是多少有几次雨水的滋润,因此收成都还算正常。而今年庄稼地里干得连蚕豆都种不出,还是头一遭。陈碧芬说2010年的时候虽然也没雨水,但是干旱发生时大红坡水库蓄水还是满足了应急需求,庄稼收成也基本正常。而连年干旱下,水库放走的水在雨季蓄不起来,蓄水越用越少,需要水灌溉的时候放不出来,成了令很多农户头疼的问题。随着干旱的持续发酵,水库、湖泊蓄水量逐年递减,是干旱几年来的最明显表象。春意盎然,油菜花一片金黄的景象随着旱情的持续在玉溪坝子已经越来越难见到。

  记者在大红坡水库看到,水位已经下去了五六米,而不下雨是库塘蓄水不足的最主要原因。一位当地居民告诉记者,除了天干不下雨之外,二龙潭那边打了深井,导致很多泉水不出,也是引起水库蓄水难的原因之一。而类似大红坡水库这样的蓄水不足问题在全市普遍存在。据悉,由于2010—2012年降雨量平均每年递减200多毫米,红塔区全区中小型水库蓄水仅有正常年景的四成。

  记者从玉溪市水利局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截至2013年2月10日,全市库塘蓄水3.36亿立方米,比计划蓄水量5亿立方米少32.8%。一区八县中仅有新平县完成了蓄水任务,蓄水量比去年同期多3882万立方米,比常年多622万立方米,其他各县区均比常年不同程度偏少。

  除库塘蓄水不足外,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蓄水情况也令人堪忧。记者在位于杞麓湖西岸及南岸的环湖公路上看到,杞麓湖湖面严重缩小,沿景观道路行驶数公里难见湖面,行驶大半,行至万家村路段时才能见到体育场大小的一片湖面,而杞麓湖周边蔬菜种植大量的农业用水需求还是只能向杞麓湖抽水。在江川明星渔洞附近,抚仙湖湖面已经低于车水捕鱼鱼洞洞口一米有余。记者从玉溪市水利局获悉, 截至2月18日,抚仙湖水位位于海拔1720.12米,比法定最低运行水位低了0.68米,比去年同期降低0.59米;杞麓湖水位1793.99米,比法定最低蓄水位低了0.96米,比去年同期低0.99米;星云湖水位1720.86米,仅高于法定最低蓄水位0.06米,比去年同期低0.99米。

  农业受灾更加严重

  大量的自然蒸发及农业用水,已经使蓄水不足且缺少补给的杞麓湖不堪重负。在杞麓湖环湖公路万家村路段旁的菜地里,菜农王兴光夫妇拖着长长的皮管灌溉好了一亩洋花菜后,两人艰难地把这长皮管绕成圈后和水泵一起搬上三轮摩托车。皮管和水泵是去年花5000多元钱买的。虽然菜地和杞麓湖就一路之隔,但几近干涸的湖水并不能为王兴光灌溉菜地带来多少便利,“只有靠自己用水泵抽过来。”王兴光告诉记者。因为能从湖里抽取水源,目前菜还种得不错,年初他以8块每公斤的高价卖了一亩红蒜,小赚了一笔。虽然近来菜价有所下跌,但王兴光看着自己地里还有一个月就可以砍收的洋花菜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菜价很快又要好了!”问及王兴光为什么这样肯定,他说:“杞麓湖马上就要抽不起水来了,有关部门已经通知因为农业用水紧缺,还没开始种的别种了,提前挖地晒田,为雨水来临做准备。蔬菜产量要少很多,价格能不好么?”王兴光的说法在玉溪市农业局种植业管理科副科长李庭金处得到证实,李庭金告诉记者,大量的农业用水使杞麓湖不堪重负,杞麓湖预计3月份就没水了,届时通海蔬菜种植将受到较大影响,菜价波动在所难免。

  不过高收益也面临着高风险,王兴光表现出了忧虑,目前水是蔬菜生产的关键,一旦没水一切都只能是空谈,目前杞麓湖几近干涸,没水的问题并不是耸人听闻。王兴光说,因为干旱,蔬菜种植每公斤成本差不多上浮两毛。为了保水保肥,现在每亩地需要铺上70多元的地膜,加之干旱之下虫害高发,光是农药的费用每亩就多出百来块。加上旱象严重,只能以菜苗代替种子,而每株0.1元的菜苗比菜种的成本高,每亩地的种植成本少说也要多出300来块。成本增加了,将来好不好卖还是未知数。如果受到外来市场的冲击而滥价,或者临近要出菜突然没水导致种不出,受到的损失将更严重。王兴光告诉记者,离湖较远的很多农民都在田间打了井,但随着干旱的加剧,水井也抽不起多少水来。的确,大旱之下水成了蔬菜种植户的命门,继续种植蔬菜的热度明显下降了,江川前卫镇的育苗专业户陈取虎告诉记者:“天干,很多人不敢再种菜。2012年底20块一盘(每盘大约100苗)的菜苗供不应求,而最近个把月10块一盘也很难卖出去。”

  菜农的日子不好过,发展特色农业投入大笔资金的农户在大旱面前更加焦虑。在灵秀麦地冲,果农和志虹为了发展差异化,2009年把地选址于山区种植绿色环保葡萄,目前已经投入70万元,他怎么也想不到,这场干旱会持续这么长时间。春节前后,是葡萄种植户一年里为期不长的农闲季节,而和志虹眼看着自己应急的小水窖即将见底,心中充满了焦虑。自从2012年土黄天以后,雨水再没落下,和志虹发出只能靠天吃饭的感慨,花去数十万元的资金摸索,去年优质的葡萄种植终于成功,却因干旱收成不佳。今年雨水比去年还少,投入了大量资金和心血的葡萄地怎么办?看着周边的花农都已经撤走,和志虹心里满是不甘。和志虹说老天一直不下雨,打井是自救的唯一路子。但是在山区打浅井出不了水。而想投资4万元左右打一眼深水井,却并不被相关政策法规所允许。看着当头的烈日,和志虹的心和葡萄苗一起被烈日烤焦。

  干旱影响持续扩大

  自2010年以来降水逐年递减,农业生产大受影响,吃水难的问题更加突出。记者从市水利局了解到,截至2月18日,全市涉及39个乡镇161个村委会449个自然村11.64万人、4.2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7所学校1598名师生),全市有55.98万亩小春作物受旱,其中轻旱31.25万亩、重旱19.45万亩、干枯5.28万亩。

  在距离新平县城近一小时车程的平甸乡梅子箐村,这里本不是传统的旱区,但现在,这个地处山区、有着十来户人家的村子已经是“旱透心”。一进村,村里一片枯黄,村子的道路满是尘土,一脚踏下去,鞋子就是一层灰。因为没水灌溉,田间地头已经满是杂草,部分地里种了些豌豆,也大多枯死田间。村子里有一片田,曾经因常年出水,被称为“龙潭田”,而从2010年开始“龙潭田”已经不再出水,无奈只能进行了水改旱。

  除作物绝收外,村民为生活用水也同样揪心。村里自来水停了一个多月,村口的水窖已经见底,村里虽有一个小龙潭,但里面的水甚至还不够每户人家打一桶,打完要过三五天才出得了水。村民吴振海告诉记者:“现在生活用水都是用拖拉机到7公里外的桃孔村去拉。拉一次一方水,要十五六元油钱,能供三口之家用十天。至于洗澡、洗衣已是奢望。”吴振海说,干旱除了增加了大量的用水成本,也耽误了生产、打工,在正常年景,一到农闲时节正值壮年的他就可以外出打工补贴家用,而目前他能做的就是一直开拖拉机为家里拉水,直到雨季来临……

  和山区相比,城区的生活用水有着较好的保障,玉溪市水利局副局长李霁涛告诉记者,2012年11月1日起红塔区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方案调整,充足保障了中心城区的供给。供水量按每天9万立方米供给,其中东风水库4万立方米、飞井海水库5万立方米。此外,市、区水利部门每月定期召开中心城区供用水分析会,研究加强中心城区水资源调度管理的措施和办法,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区水资源安全调度管理工作,千方百计抓好水资源调度管理,确保中心城区供水安全。

  目前看来,玉溪中心城区不会出现去年昆明城区限时供水的情况,也不会出现吃水难。但随着连旱时间的持续,旱灾带来的影响还是在城市里逐渐凸显,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生活成本的增加。

  玉溪市从2013年1月1日起,居民生活用水调整为3.00元/立方米,并实行阶梯式水价;非居民生活用水(行政事业用水、工业生产用水、经营服务用水三类综合平均)调整为4.70元/立方米;特种行业用水(桑拿、洗头、洗脚等特种服务业和洗车行业等)调整为15元/立方米。居民每户月用水量基数核定为15立方米。每户居民月实际用水量在15立方米以内的,按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执行;实际用水量超过15立方米的,实行阶梯式水价;用水量在16至20立方米的部分,在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基础上加价50%;用水量在21立方米以上的部分,加价100%。城市供水价格中的污水处理价格不纳入计算阶梯式水价的加价基数。尚未由自来水公司直接抄表收费到户的居民用户,暂不执行阶梯式水价。

  干旱是否会带来物价的上涨,目前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蔬菜价格的上涨和自来水价格的提高都与干旱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水价、菜价的变化将会带动其下游产业一连串成本增加,最终必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记者走访了几家城区快餐店,发现原来0.5元/个的蔬菜,现在都涨至一元,每顿快餐价格比原来至少贵了一到两块。年初菜价高涨的时候,退休工人马女士告诉记者:“进入2013年以来,生活成本飞涨,自己细算了一下,一家四口人光食品开支一项每月就要多出近200块。”在耗水量较大的洗车行业涨价更为明显,目前城区洗车价格普遍都已在20元以上。
  
  多方努力共同抗旱

  连年干旱加之自来水价格的提高确实使很多市民节约用水的意识得到增强。市民吕女士告诉记者,去给花园里的花木浇水时,才浇了一桶,转身再提一桶过来的时间,干涸的土地就跟没浇过一样。那一刻她深深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

  虽然也有市民表示,水价上涨对于生活开支影响微乎其微,所以一些浪费水的坏习惯还一时难改,但大多数市民还是为节约用水做出了实际行动。把洗菜水用来浇花,把洗脚水用来冲洗卫生间,把太阳能里放出的冷水收集起来洗菜洗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习惯。吕女士告诉记者,她已很少用洗衣机洗孩子的衣服。洗完澡后就着洗澡水洗衣服,然后再用清水漂洗可以节约一半的水。一些市民也告诉记者,他们现在很少去洗车场洗车,自己用水擦车,两桶水就够了。

  市民增强节水意识的同时,有关部门也在为抗旱做着积极努力。针对库塘蓄水不足的问题,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市水利局采取拦、引、提等措施增加库塘蓄水,持续动员群众对小水窖补水。进一步调度好三湖,确保三湖生态安全。并长期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供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强化水资源的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加强蓄水工程和其他水源的调度工作,高度重视水资源分配和供水协调。

  针对各地出现的局部旱情,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市水利局高度关注,督促各县区主动应对,帮助受旱群众解决饮水困难问题,并组织动员群众对受旱作物进行浇水抗旱。全市共投入16.65万人次、机电井66眼、泵站423处、机动抗旱设备11977台套次、机动运水车辆3923辆次进行抗旱,抗旱用电132.1万度、用油235吨。采取引水、提水、车拉、挑背、打井等措施临时解决了11.64万人、4.28万头大牲畜饮水问题,其中31709人、18498头大牲畜靠拉送水解决,灌溉作物11.13万亩。

  此外,为了杜绝在大旱之下乱打井的现象,保护地下水资源,市水利局对中心城区的浅井进行了清理整顿,封掉300多口无证浅井。

  针对农作物种植,市农业局种植管理科科长李顺德告诉记者,面对大旱,首先,保证种子繁育基地抗旱,保高效作物、保粮油作物高产创建项目。其次,积极安排基层专业人员培训,对绝收农户看情况指导其改种生育期短的作物,或翻挖晒田进行备耕,争取小春损失大春补。再次,旱灾之下虫害严重,因此要加强病虫害管理,不让次生灾害带来更大的危害。除管理上的加强之外,要更加注重科技措施的推广。李顺德告诉记者,农作物间套种技术、地膜覆盖种植技术正在大力推广,认真组织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是目前应对大旱力推的科技措施。

  此外,还以每年15万亩的进度推进水改旱,积极帮助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也在积极进行,不过李顺德坦言,水稻种植可以改良土壤的通透性,杀死一些病源虫源防止土壤盐碱化,因此水改旱仅是目前大旱之下的权宜之策、无奈之举。

  深度观察

  连年干旱使得旱情的不良影响不断发酵膨胀,库塘湖泊蓄水也在逐年欠账。干旱危机已经向坝区,乃至城市蔓延是不争的事实。这场连续的旱灾什么时候结束没有人说得清。

  不得不承认,连年干旱使我们对旱灾已经有些习以为常,干旱悄无声息、持续长久,不像其他灾害一样来得迅猛,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它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有多大。连旱的几年中,每年在旱灾没有凸显的情况下,对于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认识,我们往往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在抗旱宣传还没开始铺天盖地充斥眼球时,很多人又忘记了节水的重要性。节水抗旱很多时候成了短时间内应景上演的一场秀。

  得益于目前城区完善的管网建设和有关部门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目前干旱还不会让城市如同部分山区、农村一样饮水困难。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干旱确实已经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也因干旱而变得让人堪忧。

  在过去的2012年,关于“末日”的流言曾炒得沸沸扬扬,如果一旦水资源告急,“末日”或许离我们不算遥远。因此在连旱的今天,忧心旱灾保护水资源,不仅是忧心天下,更是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