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张本聪西藏波密林芝桃花源摄影作品观感

发布时间:2012-12-14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桃花源正传

——张本聪西藏波密林芝桃花源摄影作品观感 

  第一个将桃花比做美女的人,是古老《诗经》中的一位无名作者。

  第一个将桃花源比做理想社会的人,是晋朝的陶渊明。

  第一批将西藏波密林芝桃花源摄影作品推向社会的人,也许是张本聪等摄影朋友,不过他们的确是现代风光摄影与先进文化结合的创新者。

  我每次见到张本聪大师都是在摄影景点:他浑身挂满精良的摄影装备,汗水浸透了潇洒的头发,聪慧的炯炯目光始终盯着他的根本目标真善美。他并不在意已经获得的世界华人艺术家铜奖、富士杯摄影艺术金奖、柯达杯反转片中国优秀摄影师提名奖等100多项荣誉,也没有坐享红塔集团中层干部的退休待遇,却在执着地追寻真正的桃花源。今年农历3月,他带着5位朋友追寻到世界屋脊西藏,从海拔3000米的林芝到4200多米的波密,再登上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拍摄下了150幅摄影作品。他邀请我为其作品题诗之际,我不免隐隐地萌发了一点观感。

  张本聪是一位风光摄影艺术大师,他的西藏风光摄影作品气势磅礴,蕴藏着一种大气势、大胸怀。我为此类摄影作品填词《鹧鸪天·四季》:

  通览寰球大半边,

  感知天地五千年。

  夏云冬雪神仙马,

  秋实春华碧玉田。
  

  游胜境,访真仙。

  轮回变换几风烟。

  悠悠江水东流去,

  唯我诚心不变迁。

  这首小词虽然尚未完全反映出世界屋脊4000米高差之间的春夏秋冬风光,但是点出了张本聪大师通过方寸照片让人一览寰球的摄影功力,让朋友们任意欣赏世界屋脊的原始风光。当然,我的小词主要是赞美他对真善美的执着追寻,同时也寄寓着我的信念。

  张本聪是一位自然主义的风光摄影大师,他的摄影作品充满了绚丽的自然色彩,其中西藏波密的摄影作品又是自然色彩最浓郁的一部分。其自然得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遂与外人间隔。”这一虚构的桃花源,被后人作为理想社会的象征而追寻,但是皆杳无踪迹。张本聪大师的西藏波密摄影作品,其实比《桃花源记》的描写更美。如果朋友们认为我的感受有夸张成分的话,可以从张本聪的摄影作品追寻到波密桃花源,一定能享受到陶令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我见此照片,追思古人,不禁感怀,又填词《鹧鸪天·桃源》:

  曾有渔人偶得逢,

  桃花灼灼酒香浓。

  探源野鹤皆空杳,

  取像大师微见踪。


  天淡淡,路重重。

  谁知世外卧云龙。

  凤凰鸣唱枝头上,

  太守横琴彩画中。

  细看张本聪的桃花源摄影作品,顿觉当今社会不必要像辛弃疾那样叹惜:“春风不染白髭须。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我辈可待壮志酬时,像张本聪大师一样赴桃花源中,或摄影享乐,或横琴赋诗,或听凤凰鸣唱。

  张本聪是一位唯美主义的风光摄影大师,他的摄影作品充满了美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美!张本聪这组西藏摄影作品中的每一幅桃花照片,都使我重新认识到桃花的美感。我聊以《鹧鸪天·桃花》述怀:

  瑞雪初融枝破芽,

  艳阳三月树披纱。

  群蜂若涌芬芳阵,

  四野如飘绮丽霞。


  居乐土,赏奇葩。

  春风化雨总无涯。

  年年岁岁红人面,

  认取深山第一花。

  所谓“第一花”,寄寓颇多。中国文学史上将鲜花喻美女的第一种花就是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桃夭》,诗的第一章以桃花比喻新娘的美丽;第二章以桃花结硕果比喻早生贵子;第三章以桃叶茂盛比喻家业兴旺。此诗开创了以桃花比喻美人的先河,也是第一首以花比喻美人的天才诗歌。从此,以桃花比喻美人的诗词层出不穷,以梅花、菊花、兰花、芙蓉等等寄寓的文章多如繁星,但是谁也没有超越桃花的美感。张本聪大师用照相机将世界屋脊最美的桃花客观地献给观众,成为摄影艺术作品,这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

  张本聪大师这组风光摄影作品,引出了一个摄影界的实践与理论课题:在摄影大众化的今天,创作精品靠什么?靠眼力!实际上眼力的背后是文化底蕴和人生经历。一幅美好的风光照片,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万分之一的偶然天时,需要无数耐心的坚守;历险境胜地,需要无数艰苦跋涉;人的各种高超技艺,需要终身磨练。张本聪大师具备了这些要素,所以他的风光摄影作品中精品众多,耐人寻味,获奖无数。

  诗中有画称好诗,画中有诗为好画。风光摄影精品应该有诗有画。一些风光摄影师认为:不需要客观实在的说明文字来界定自己的作品,否则将会影响人们观赏真正的自然。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不是唯一的真理。任何艺术作品的创新发展,都扎扎实实地建立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石上。风光摄影创作的实践与理论,也应当在借鉴国内外一切先进技术和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比如,中国画的题诗就值得借鉴。明朝画家徐渭的《葡萄图》,他自己题了一首七绝:“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因此,被西方国家称誉为世界浪漫主义画派的鼻祖。郑板桥题诗《墨竹图》:“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令,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小诗与画同时千古流传。许多中国风光摄影作品作者都在这方面勇于尝试,张本聪就是先锋之一。

  风光摄影如学诗学禅,非一日之功,且无止境。禅,心慧也。诗,心志也。风光摄影既要心慧,又要心志,否则,难以步入高雅艺术的殿堂。宋朝韩子苍有诗云:“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来皆文章。”风光摄影也如此,应当在继承中求变,在变中求新。我相信,张本聪大师的风光摄影作品将会登上更高雅的层面。 (孔祥庚/文  张本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