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吃蛋黄派=酒驾? 交警:以抽血化验结果为准

发布时间:2012-08-06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金海涛参与实验。 


 
呼气酒精检测仪显示,金海涛已“涉嫌”酒驾。 

  “你这回开车得小心了,吃了蛋黄派开车也可能酒驾”,“不会吧,我只听说喝藿香正气水、吃过敏性药物和豆腐乳等测出酒精来,没听说吃蛋黄派也会啊!”“你上网看看,有个地方的公交车司机就因为吃蛋黄派‘被酒驾’了”……

  近期,随着吃蛋黄派会“被酒驾”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吃蛋黄派后开车到底会不会出现酒驾、会不会被交警认定为酒驾,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现场实验:吃蛋黄派会测出酒精

  那么,吃蛋黄派到底会不会测出酒精?带着这一疑问,记者于日前来到红塔交警大队北城中队,以现场食用蛋黄派后进行酒精检测,确认网传吃蛋黄派“被酒驾”是否属实。

  当天下午,记者随意在超市内购买了三个不同品牌的蛋黄派来到该中队,并邀请志愿者李君、金海涛和中队工作人员吴庆3人一起参与实验。

  记者首先请李君吃了一个蛋黄派后立即用呼气酒精检测仪检测,检测到的酒精含量为3.6mg/100ml,接着又吃一个再检测数据为3.5 mg/100ml。请志愿者金海涛快速吃下2个蛋黄派后,呼气酒精检测仪检测的数据却达到了35.4mg/100ml,显示为酒后驾驶。请吴庆快速吃下2个蛋黄派后检测,数据显示则为13.7mg/100ml,尚未达到酒驾标准。10分钟过后,当交警再次对3名参与者进行呼气检测时,仪器显示数据却都为“0”。

  《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国家标准规定,“机动车驾驶人每100ml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20mg为酒后驾车,酒精含量达到80mg为醉后驾车”。“从检测结果来看,吃蛋黄派确实可以检测出酒精含量来。只不过受不同品牌蛋黄派酒精含量不一、个人体质对酒精分解速度快慢不一等影响,检测到的体内酒精含量会有所不同。”北城交警中队中队长罗由西说。    

  记者也注意到,市面上销售的含有食用酒精成分的食品并不在少数。有关食品专家就此表示,“根据国家《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乙醇作为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可以根据需求进行使用,标准中没有对用量及残留量进行严格限制。企业在食品中添加食用酒精,主要是为食品保持水分和松软口感,同时也可提升食品香味、杀菌防腐、延长食品保质期。由于非酒类食品中酒精添加量非常少,吃进嘴里会很快被口腔和消化系统中的‘酶’分解掉。因此,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也不会影响到血液中的酒精含量。”

  交警:是否酒驾以抽血检测结果为准

  和李君、金海涛一样,大家更关心的问题是:“吃蛋黄派到底算不算酒驾?如果不算,会不会有人喝了酒开车却谎称吃了蛋黄派以逃避处罚?”

  罗由西对此表示,现实生活中驾驶员吃蛋黄派后被查出涉嫌酒驾的现象是可能存在的。如果真遇到这种情况,驾驶员可以现场讲明情况、解释清楚,交警会让驾驶员漱漱口、喝口水,歇一会儿再测。如果仅是食品中的酒精挥发会较快,只要再次测试数值就会恢复正常。另外,如果驾驶员对呼气检查数据有争议,可进行最为准确的抽血检测,交警认定是否酒驾最终还是以血液酒精含量检测结果为主。“所以,驾驶员不必担心因为吃了蛋黄派后会‘被酒驾’”。

  此外,交警提醒:“食品中的酒精含量非常少,从外表来看和喝过酒的人截然不同。如果是饮酒,酒精在人体胃肠道和血液中会大量存在,代谢速度会很慢。很多宿醉驾驶人第二天开车时仍被测出酒驾,就是这个原因。”因此,交警建议食用含有酒精食物后,最好等上半小时左右再驾车。

  新闻链接

  哪些食品存在“被酒驾”陷阱?

  通过走访,记者了解到一些品牌的蛋黄派、提拉米苏、Q蒂、瑞士卷、妙芙、酒糟鱼、豆腐乳、酒心巧克力、朗姆酒味冰激凌、果味啤酒、醉虾、啤酒鸭等配料表中均标注含有“食用酒精”或“乙醇”,部分食品中虽含有酒精但包装上并未标注出来。

  除食品外,藿香正气水、正骨水、十滴水、消咳喘糖浆等一些中成药,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尼莫地平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尼麦角林注射液、多西他赛注射液,以及漱口水、口气清新剂等也含有乙醇。

  含有“食用酒精”或“乙醇”的食品、药物和注射液还有很多,我们在此不能一一列举。只能是市民在选购食品、使用药物和注射液前,注意查看或询问配方中是否含有“食用酒精”或“乙醇”。交警部门也表示,驾驶人不小心食用了含有“食用酒精”或“乙醇”食品、药物或注射液后,为了自身和他人安全最好是休息半小时后再动车,这样也就不会遭遇“被酒驾”的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