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百岁老人口头禅:“80不称老”

发布时间:2011-06-22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口头禅:“80不称老,90尚年小,人活百岁正是风光好。”

  当百岁老人郑治平在聂耳音乐广场一口气背完《大观楼长联》时,现场市民将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他。随后,老人在热心市民的簇拥下,当场提笔“表演”书法,一会功夫老人写好了“鸿志鹏程”几个大字。

  6月19日上午11点,记者在聂耳音乐广场见到了即将摆百岁宴的老人郑治平。郑治平老人生于1911年7月14日,从昆明市贸易公司退休后回老家红塔区瓦窑村颐养天年,至今,这位独居老人还能生活自理,买菜做饭都是自己动手。                         

  作息饮食很规律

  谈到养生之道,老人告诉记者,“头要冷,脚要热,身要动,心要静”,最难做到的是心静。现在,每天下午老人都要静坐2个小时,以排除杂念静心养身。

  为实现“身要动”,郑治平退休后就师从彭长春老师学习少林北派24套基本功,此后一直用这套基本功天天坚持锻炼身体。前些年,他每天走要走一二十里路,现在天天走路去聂耳公园锻炼、聊天。

   睡不过子午”是老人一直坚持的。多年来,他坚持晚上10点多上床睡觉,最迟不超过12点,早上则6点起床,中午午睡1小时。

   8年前,老人在报纸上看到吃玉米的好处后,就将早餐改成了玉米粥。从农贸市场或超市买回玉米粉后,每早煮2两玉米糊吃,这个习惯坚持了8年。无论是午餐还是晚餐,老人每顿饭都要吃光一碗汤菜,最钟爱的是大白菜。吃饭遵循中餐饱,晚餐少的原则,偶尔吃点肉,即便这样,他的胃口也很好。

  老人的朋友告诉记者,100岁的老人中郑治平是最爱干净的,他不但能生活自理,自己买菜做饭,还把家收拾得干净整洁,连厨房的地板都是亮堂堂的。

  多年来,老人从不做寿。他有口头禅:“80不称老,90尚年小,人活百岁正是风光好。”不过,下个月就是老人百岁寿辰,亲属订了桌子,决定给他办个百岁生日宴。                

  喜欢历史和书法

  背《大观楼长联》时,老人声如洪钟,吐字清楚,抑扬顿挫,但从“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一句中的“高”字中能听出他浓重的玉溪口音。“大观楼长联上联写风景,下联写历史”,背完后,老人能准确解释这副对联。

  据了解,老人出生书香门第,大他5岁的亲堂哥参与了中英大辞典的编撰。年轻时,他读了很多历史书籍,平日喜欢熟读古代诗词,“郑板桥的诗词随便一首都能将含义讲得清清楚楚”。                     

  66岁的侄子说,近年由于一只眼睛视力不好,老人现已多年没练习书法,但村里现在竖着的“郑井小营”这个石碑就是多年前他写的。最近一两年,有朋友向郑老索要书法作品,“一写就不可收拾”,但只能一天写四五个人的,每人送四个字。

  有老板索要郑治平的书法作品后,给他包了红包,被老人谢绝:“你要买字到别处买,送红包不用。”他说,活到现在有人喊写字是人家看得起,是一种幸福,通过写字他还得到锻炼,得感谢人家呢。

  那些年老人天天要看报,现在眼睛不好使了,还经常用放大镜看小区里的黑板报。“他喜欢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知情人说。

  怀有宽容仁爱之心

  有知情者向记者介绍,老人的儿孙们盖房子,老人一分钱没拿出来,但村里修路、助学等,凡涉及公益事业,老人总是慷慨解囊。多年来,他凑钱参与公益事业约有20多次。“金钱不要留给后人,后人自有出路,要自己去苦。”谈及金钱观,他对记者说。

  很多亲友对老人的评价是“宽容仁爱”。在单位上老人曾带头减过工资;过简单环保的生活,洗脸水他用来浇树;为人很守信用,答应别人的事情努力去做;待人诚恳谦虚,有朋友来访忙着下7层楼去迎接……

  有一次坐公交车,郑治平上车时不小心摔了一跤,鲜血直流,把白衬衣都染红了。公交车司机吓得打了120,结果老人自己走着路去医院包扎了伤口。完了他还幽自己一默:“出点血是好事,不能怪人家,是我自己的责任。”

  老人说,养生之道“最难做到的是心静”,有了宽容和仁爱,老人过着平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