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卫改变了玉溪市民生活
“天蓝水碧,绿树成荫,玉溪一天比一天漂亮了!”说起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给玉溪带来的变化,市民们脸上洋溢的是幸福的笑容。
如今,当你漫步在玉溪的大街小巷,会惊喜地发现,随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的不断深入,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越来越干净、整洁、通畅;原本凹凸不平的小街巷得到了硬化;农贸市场管理不断规范;市民卫生意识不断提高……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受到了市民的广泛关注与支持。
创出良好生活环境
“创卫让玉溪变得越来越漂亮,空气也越来越清新,我们早晨锻炼、饭后散步也不用非得去公园了。现在的玉溪越来越像一座花园城市了……”今年68岁的化肥厂退休职工张德旺说。
“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舒心了!”泷水塘社区的戴丽琼欣慰地说,“创卫给我们社区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政府为我们硬化了道路、架设了路灯、配备了密闭式垃圾桶……现在社区好几条巷子的路都比以前好走多了,雨天阴沟排水快,深巷也有路灯照,巷子里的生活垃圾及时清理,四害少了,烦恼也少了。”
创卫给市容环境卫生带来的变化是最直观的,道路平坦通畅了、空气清新了、小区干净了、农贸市场井然有序了……所有这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曾是老百姓翘首企盼的,现在正逐步变成现实。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对照创建标准做了大量工作,对老城区、城中村、城乡接合部、“七小行业”等进行了综合整治;完成了河滨路、环山北路和棋阳路一期改造等道路工程建设,中心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南北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明显缓解;按照“谁办市场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中心城区14个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全面完成,农贸市场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同时,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购置了29辆环卫专用车、2台洗扫车和180个可卸式垃圾箱,取缔了固定垃圾房,增设了密闭式垃圾桶,由1500多名保洁工人对25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实行全天候城市保洁,城市环境卫生得到持续提升。
创出市民参与热情
垃圾密闭,小区不再脏乱;拆临拆违,居民开窗见绿……市民从中感受到创卫确实是一项惠民工程,于是一改最初的“要我做”为现在的“我要做”,积极响应创卫,主动参与创卫,主人翁精神日益增强。
如今,在玉溪市城区各大社区,不少市民都积极参与到了创卫志愿者的队伍中来,义务承担起了环境维护的责任。在凤凰街道葫芦社区,只要是居委会一召集,居民们都会积极参与环境清整,一改以前“各扫门前雪”的现象,很多居民自从做了创卫义务监督员后,不仅更加注重自身的文明素质,还时常提醒街坊邻居共同维护好良好的卫生环境。
在创卫工程中,玉溪市形成了市、县、乡、村一体化的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中、小学严格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开设健康教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各行业、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针对性强、重点突出的健康教育活动,各类人员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均达到了国家卫生城市的标准。
环境变美了,居民们更加自觉地维护环境,大家不再把废弃旧物堆放在楼道内;乱扔乱倒、乱搭乱盖、乱贴乱画等现象大为减少;无序停放自行车、机动车的人少了;各施工单位封闭施工、围挡作业,真正实现了文明施工;居民出行文明礼让,遵守交通秩序……大家都在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创出美好新生活
“农贸市场的建设能反映出一个城市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卫生环境好了,食品安全就有保障,在这么干净、卫生的农贸市场里购物,我们买的不仅是菜,更是放心。”在改造后的新东风农贸市场,市民肖功琴从摊主彭春梅手中接过热气腾腾的卤肉,高兴地说。
“创卫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更‘净化’了居民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说起创卫带来的变化,老五街住户邓艳萍深有体会,“我在这里租住四年了,刚到这里的时候,垃圾到处都是,很多人就把垃圾堆在屋子的旁边,不仅不干净还影响行人。现在不同了,所有人都知道要把垃圾倒进垃圾箱里,环境好了,人住着舒服多了。”
“小时候不太注意卫生习惯,经常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创卫刚开始时,还是改不掉这些坏习惯,后来看到大家都这么文明,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每个人都应该为卫生城市的建设尽一份力。”周末午后,正在聂耳文化广场散步的市民李先生说。创卫之初,很多人觉得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受到了一些制约,多少有点不适应,甚至有点怨言。如今回过头来看,有了一个干净的城市形象,有了一个整洁的生活环境,每个人都在创卫中受益。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让市民改变了不好的生活习惯,也让市民对卫生城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创卫的意义不仅仅在获得什么荣誉,而是通过创卫让市民的卫生意识得到提升,创卫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创卫结束之后。享受过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后,大多数市民会从心底里不愿再回到过去的脏乱差中。而且,当市民的卫生意识提高后,会对城市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政府也会在今后的公共环境设施、卫生维护上做更多的工作,那么我们的生活环境将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