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文山村老沐带领2000农民种下“致富树”

发布时间:2011-05-27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老沐承包的林地已经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场大雨过后,文山村2800多亩核桃树吐绿,2500多亩竹林中幼笋纷纷破土而出。老沐指着村后绿汪汪的山箐说:“这就是我们文山村的‘聚宝盆’,将来农民增收致富全靠它。”

  老沐名叫沐加兴,是峨山县岔河乡文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他是岔河乡第一个栽种竹子、核桃的人。

  文山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山区农业村,海拔在1600米以上,全村辖547户近2000人。这里既没有矿产资源可开发,也没有坝区独特的区位优势,烤烟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全村产业结构单一,群众增收致富困难,日子过得比较贫苦。

  如何让自己致富,怎样带领群众致富?这是老沐经常思考的问题。文山村森林覆盖高达82%,海拔、地理、气候较为适宜发展经济林产业。2007年,峨山县出台了加快培植特色林产业的政策,积极鼓励农民因地制宜栽种核桃、竹子等。看到政策那么好,老沐决定在村里推广种植核桃、竹子、魔芋等,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

  为了动员群众栽树,老沐不知道开了几次村民会、党员干部会,可是,效果并不明显,2006年竞标承包荒山荒坡时,仅有2家人报了名。权衡之下,本就不富裕的老沐拿出了多年的积蓄,加上一部分贷款,共计4.5万元,率先在村里承包了集体的一片100多亩的山地种植竹子。现在,他的这片林地竹子成蓬、核桃树壮、魔芋遍地。每一蓬竹子都可以砍伐,也可以间挖部分竹兜苗出售,加上魔芋种植收入,每年在这片承包林地上他的收入就达3万多元。竹子即将进入采伐期,每年将有3万元左右的纯收入,500多株核桃树也将陆续进入盛果期,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每年至少也有5万多元收入。由于竹子、核桃正常情况下要5年以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农科人员提出“以短养长”的模式,老沐又在竹子下套种了20亩魔芋。魔芋当年就有收益,亩产值达千元。

  其他党员、群众看到他搞林产业有了收获和希望,纷纷向他讨教经验,积极要求发展林产业。在老沐带动下,村“两委”委员李忠德把自己的好田好地和其他农户交换,在村后集中连片种植了一片50多亩的核桃林,目前已初见效益,每年有3000多元的收入;双安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李万寿带头发展竹子100多亩,长势良好。有的群众甚至贷款4万至5万元,搞规模种植。目前,文山村已发展竹子2500多亩,其中栽种50亩以上的有18人;发展核桃2800多亩,其中栽种50亩以上的有12人,进入盛果期的达到500多亩。

  “3至5年后,我们村就能富起来。”老沐高兴地说。按照现在的发展水平,3至5年后,文山村人均林业收入可增加10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