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喜村党群干群关系“零距离”
党员到田间地头查看烤烟育苗情况
如何转变党员干部作风和工作作风,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送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在红塔区洛河乡跨喜村,记者听到的是:“村子变干净变美了,党员干部工作做得好”、“党员事事带头,村民的发展有盼头”……当地群众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诠释着全新的党群干群关系。2009年以来,跨喜村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健全“三联系”制度,制定五星级党组织和五星级党员评定等办法,架起了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从武装部长任总支书记说起
跨喜村总人口2017人,下设8个村民小组。据村党总支副书记普凤明介绍,2009年以前,村“两委”班子不团结,工作上相互埋怨、推诿,群众不信任党员干部,经济发展滞后于其他村子,每年的烤烟交售任务无法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不了,跨喜3号矿私挖滥采现象一直屡禁不止。
2009年11月,洛河乡党委决定:下派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袁树春到跨喜村,任党总支书记。
临行前,乡党委书记白发福交给袁树春四项任务:一是把3号矿治理好,杜绝安全隐患;二是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好,让农民增收;三是栽好核桃、香椿“两棵树”,绿化荒山,让农民持续增收;四是培养一批能力强、作风硬的村党员干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白发福认为,解决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问题,关键在于党员干部,需要他们有一种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实干精神。人归其位,党员干部担其责,一切问题可迎刃而解。
“三联系”制度收到实效
跨喜3号矿一直以来是区乡政府头疼的一个安全隐患点。每天,有上百村民带着榔头去3号矿挖铁矿,虽未发生重大事故,却隐患不断。村“两委”曾通过广播、会议、竖立警示牌等方式加强安全教育宣传,甚至封堵被村民重新打开的矿洞口和截断矿山公路,但每天仍有大量村民上山违法挖矿。
袁树春为此十分头疼。在党总支研究后决定,利用“三联系”制度,即总支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解决此问题。首先要求党员本人不得上山挖矿,其次要求党员家属不得上山挖矿,最后要求每个党员做好3至5户联系户的工作,同时,层层签订责任书。这一措施一实施,彻底杜绝了村民上山挖矿的行为。
随后,村党总支继续拓展延伸这一制度内容,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将烤烟、蔬菜、核桃、香椿作物种植面积、科技措施落实及卫生、抗旱救灾、护林防火、春耕备耕等纳入考核内容,使党员个个头上有任务,人人肩上有担子,带动群众做好每一项工作。
“三联系”制度实施后,其效果让袁树春大吃一惊。2010年,该村创造了跨喜村烤烟生产的历史最佳,年初乡政府下达的烤烟生产任务为8.3万公斤,跨喜村实际完成了12万公斤,超额3万多公斤;在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中,邻里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提前高质量地完成了林权制度改革;在抗击百年不遇的大旱中,党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群众抗旱,顺利度过了旱期,实现了抗大旱保民生的目标……
“实践证明,实施党群工作‘三联系’制度,效果十分明显,有利于开展农村的各项工作,使党建工作充分融入各项社会事业中,使党建工作真正服务于社会生产、服务于群众,党建工作和社会生产得到有机结合。”袁树春说。
尝到了党建工作的甜头,在乡党委的支持下,跨喜村成为乡党建工作示范点,村党总支继续在党建工作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换届工作中,一批年富力强、知识水平高的党员干部被选拔上来,解决了村级党员年龄偏大和党员结构不合理问题;在村委会设立了党员活动室,为下辖8个支部分别设立党员活动室,使每个支部党员都有自己的“家”;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民主生活会,积极开展“五星级党组织”、“五星级党员”民主评议等活动,让长期停滞的组织生活又重新开展了起来。
党群干群关系从疏远到密切
跨喜村党总支在村委会设立了为民服务站,实行“一站式”服务。同时,村党总支根据党员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帮助群众解决“行路难”、“饮水难”、“办事难”、“看病难”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先后组织党员干部群众重新整修了河边至村委会的公路;为保证大春灌溉用水,投资1.2万元对四组、五组坍塌的沟渠进行了修复;向乡工会争取了3.2万元,自筹2万元,完成了二组、四组、五组和七组的人畜饮水工程;对农村困难群众进行摸底,建立完整的档案,帮助因病致贫户、特困户、残疾户申请救助资金和物资,为困难党员、群众分发粮食5000公斤,补助资金3.2万元。
每天,老党员柏万坤都要到他联系的4户村民家中坐坐,党总支交给他的任务是在生活、思想上关心他们,相互学习种植技术,提高致富能力。久而久之,大家成了“像亲戚一般的朋友”,逢年过节,这4户村民都会邀请柏万坤去做客。
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去年,该村完成核桃种植2万多棵、香椿种植1.2万棵,完成蔬菜、萝卜等种植面积1700多亩,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去年,实现人均纯收入5100元,比2009年增加1030元。一年来,该村未发生群众上访事件,实现了社会稳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