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番茄富了湾得箐
早春三月,华宁县盘溪镇方那村委会湾得箐小组的田间地头到处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300亩上架番茄长势正好,三五成群的村民穿梭在番茄地里,对正处于生长期的番茄精心管护。近年来,湾得箐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渐渐被人所熟知,让群众交口称赞的除了该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成效外,最大的亮点就在于番茄产业。
位于盘溪镇东面的湾得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彝族村子。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利和土地资源优势,村民们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种植番茄。然而,虽然村里栽种番茄的历史悠久,但群众并不富裕,全村的经济发展也远远滞后于周边村子。“大家栽种的‘爬地番茄’产量不高,卖不到好价钱,费工费力地栽种一年下来,每亩也只能获得1000多元的收入。”方那村委会主任雷小东说。
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质、高产、高价的番茄产业成了摆在方那村“两委”班子面前的问题。2008年,村里结合“一村一品”战略,确定了发展上架无公害优质高产番茄的思路。为打消群众顾虑,村里先让党员进行示范种植,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针对番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田间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同时,盘溪镇党委也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先后带领全村科技带头人到通海、元谋等地学习和考察,帮助村民借鉴外地成功经验。
当年,湾得箐上架番茄栽种获得成功,村民纷纷改种上架番茄。目前,湾得箐已是方那村最大的番茄种植小组,种植面积超过300亩。这种被村民称为“石头番茄”的新品种产量较传统落地番茄高三倍,还具有果实硬、着色好、品质好、耐储运等优点,深受市场青睐。“这几年价格最好时能买到3块5一公斤,差点的也能卖个2块钱左右。”雷小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即使只栽一亩上架番茄,平均每茬也能有8000多元的纯收入。“一年下来2万多块钱不成问题。”雷小东说。
“我家栽了3年多的上架番茄,价格一年比一年高。今年要是管的好的话,一茬能卖1万多块!”正在给番茄绑枝上架的村民雷保全告诉记者,村里开始推广上架番茄时,他便将原来栽的“爬地番茄”全都换了。“没上架的番茄容易烂,产量也不高。现在栽了上架番茄,同样的一亩地可以产5吨多,每公斤3块钱的话可以卖15000元呢!”雷保全说。
“昆明、四川、重庆的客商都会来村子里收购番茄,去年收得最多的时候一天收了近20吨。”雷小东介绍,现在村里的番茄已经小有名气,销路基本不用愁。上架番茄俨然已成为湾得箐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2010年,湾得箐小组人均收入达4478元,实现总收入477.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达27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