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第三届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完美落幕

发布时间:2010-12-28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网

  12月27日晚,第三届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在极具玉溪民族特色的“云裳华彩  玉溪之夜”文艺晚会中完美谢幕。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尹欣,市委书记孔祥庚,省文联主席郑明,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张玲,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范志华,市政协副主席范亚辉出席晚会。

  晚会分为《远古遥想》、《梦回古滇》、《乐土风情》和《云裳华彩》四个章节,是一场以民族服装服饰文化为主题,以民族服装服饰演化为主线,以反映云南厚重历史、多元文化、多彩服饰和时代精神为主要内容,通过多空间、多媒体、服装秀等形式,向观众展示了服装服饰的变迁,揭示了蕴藏在服装服饰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花腰傣舞蹈《绿玲藤》中,花腰傣青年男女们以古朴纯真的舞蹈来表达他们的情谊,舞姿欢快诙谐,充满了现代时尚气息。随着《仙湖渔歌》从远处飘来,望着晨曦中淡蓝色虚幻般的湖水,仿佛进入了儿时的梦乡。《民族酒歌集锦》厚重的声调、优美的旋律在会场回荡,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了哈尼山寨、傣家竹楼……文艺晚会在大型民族鼓舞《和谐欢歌》中落下帷幕。

  这是一场展示生态玉溪、推动玉溪科学发展进程的盛会,这是一场宣传民族文化建设成果、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的盛会。

  12月25日至27日,第三届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在我市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广州、昆明和泰国等地的近100名嘉宾,30余家媒体参加文化节。着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云南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加快推进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本届文化节紧密结合云南和玉溪民族文化实际,从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学术角度,全面展示了云南26个民族绚丽灿烂的服装服饰文化,加速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结合,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变。节日期间,全国民族服装服饰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民族服装服饰展演、民族民间工艺品展、民族篝火晚会,以及玉溪市民族民间工艺传承与发展座谈会、花腰傣文化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向世人展示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悠久历史,以及玉溪的生态之美、和谐之美、民族团结之美。

  这场盛会是一个展示玉溪特色的综合窗口。“这些民族服饰太漂亮了,尤其是新娘装特别出彩,站在这个展厅里,感觉非常棒!”昆明电视台的记者杨尧边欣赏民族服装服饰展演边发出惊叹,展演现场,代表玉溪彝、汉、苗、傣等8个世居民族的93套民族服装,成为大家追逐的焦点。

  “花腰傣服饰不愧是民族服饰的精品!”在元江,参加采风活动的专家学者一次次为当地良好的生态美景所折服,一次次为花腰傣女孩的聪颖、美丽所吸引。(记者  刘跃  潘泉  周家颖摄影报道)

解读花腰傣服饰文化

第二届玉溪花腰傣文化学术研讨会特写

  民族服饰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抢救发掘和有效保护,目前这一问题已受到学术界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12月27日,在第二届玉溪花腰傣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数十位民族文化专家和学者共聚一堂,围绕当前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民族服饰传承与保护开发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在研讨中,中国包装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云南民族博物馆特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昆明理工大学创新设计研究所所长徐人平认为,花腰傣服饰是一种视觉语言,一种视觉符号,在新的语境下,我们要加强解读视觉语言,注意引导符号消费,并组织符号营销和符号生产,从而实现产业化发展。

  云南大学博物馆艺术部主任、副教授孙琦认为,在花腰傣服饰结构设计运用中,要借助CAD服装设计软件,为少数民族服装产业化和批量生产,解决生产环节的技术问题,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建立庞大的数据库,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把新媒体技术运用到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中。

  广州文化发展研究工作室文化创意总监邓云波表示,花腰傣优秀的服饰文化和精湛的技艺,随着老一辈人的离世和年轻一代的无心继承,正在慢慢消失。他认为,服饰文化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并为花腰傣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市场化运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要摆正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要为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二是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工艺传承的关系;三是要找准产品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本地区民众对花腰傣服饰的广泛认知度,设计开发出一系列符合当地服饰文化特色、需求的实用服饰产品。

  泰国清莱皇家大学社会学院花腰傣博士Ms.Lelar·Treeaekanukul说,泰国的傣雅、傣洒等花腰傣支系是从新平、元江一带迁徙而来的。直到现在,泰国花腰傣聚居村依然保留了傣语的交流形式。在花腰傣文化的传承上,泰国花腰傣聚居地的群众经常对孩子进行民族文化培养,并且保留了民族服饰以及传统的医疗方式。此外,泰国的花腰傣还积极参与皇室及民间组织的各种活动,在这些场合宣传花腰傣的服饰、文化及民风民俗。通过这些努力,泰国的花腰傣在迁徙后得到了泰国皇室及其他民族的认同,也和其他民族相处融洽。

  广州文化发展研究工作室文化创意总策划马建国认为,民族服饰走向产业化要慎思、谨慎,首先是要振兴民族服饰文化,利用影像视频等手段把各民族附属的制作工艺、工具、材料及纹饰图案表达的理念等完整地记录下来。同时要做好传承与传播工作,做好产业、做好品牌,找准市场,就花腰傣来说可打造其独特的品牌之路,那就是打造花腰傣奢侈品牌。

  玉溪师范学院教授、聂耳艺术学院副院长张汉东说,花腰傣服饰虽然穿起来很沉重,但是在花腰傣看来却是很美的。这种美来自于她们在服饰上展现的精神崇拜以及对生命力追求的过程。所以,蕴涵深刻的花腰傣服饰作为研究、开发、创作都很有意义。张汉东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也就是民族需要什么传承什么,传承中有了研究就起到了保护功能。第二种是在学校里的活态传承。

  会上,各界专家学者及高校学生就如何实现民族服饰产业化、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和讨论。(记者  杨蕊  施建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