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声下的市民生活
这个冬天,出现的很多网络流行语都与物价有关,像“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等,这些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风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道出了人们对物价上涨的焦虑。面对上涨的物价,普通市民的生活有没有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普通市民如何来应对物价的上涨?让我们走近他们,倾听他们的讲述,探访他们的生活。
老年人多买菜少买肉
12月7日,天下着蒙蒙细雨,企业退休工人江大爷手里提着一些菜,站在新兴集贸市场门口等老伴。江大爷告诉记者,以前家里基本上每隔半个月就要吃一次虾或者螃蟹,但物价上涨后,就很少吃了。“以前青菜、白菜才几角钱1斤,现在都是1块多,肉也是10多块1斤,我手里提的排骨是在通海买的,才5块钱一斤,在玉溪根本买不到,那次买了很多,回来就放在冰箱里冻起来。”
江大爷说,他的退休工资每月有1300多元,物价上涨后,他觉得工资有点不够用,因此也会有意识地省着花钱:“早晨市场上的菜、肉会贵一些,中午和下午会便宜一些,虽说才便宜几角或一块,但能省就省点。”
今年60多岁的余润珍是个农民,从新平来到玉溪后,她与儿子儿媳同住,家里的伙食主要由她负责,每天她都要到市场里买菜。在新兴集贸市场里转了一圈,余润珍买了当天要买的菜,当天她买菜花了36.4元。“昨天的菜买多了,所以今天少买点。”余润珍说。
余润珍说,现在菜价贵,小菜基本上都是1元多1斤,以前家里一个月的伙食费大概是七八百块钱,现在一千元都不够了。虽然天天吃肉,但买的数量少了,不能像以前那样买后腿之类好的肉,而是买前腿、五花肉之类的。“这几天我姐姐生病住院了,要给她送饭,所以今天我买的是肋排肉,这种肉吃起来香,而且容易炖烂,要是在平时,我根本就舍不得买。”余润珍说。
“后腿多少钱1斤?”“13块。”“12块5卖吗?”“少一分都不卖。”肉摊前,企业退休工人沈发义正在和摊主讨价还价,听了摊主的话后,沈发义只得告诉摊主,他只买1斤。沈发义每个月的退休工资有1000多元,由于老伴是农民,因此家里的伙食开支主要是用他的退休工资支付,物价上涨后,他觉得靠工资支付伙食开支有点吃力了:“以前700多元就够了,现在一个月的伙食费要在1000元左右,虽然儿子也会给点儿,但还是有点吃力。”
沈发义说,他每隔一天买一次肉,肉没有涨价前,他一次买3斤左右,肉涨价后,他买的数量明显少了很多。“现在每次买肉就买1斤左右,肉少吃一点,菜多吃一点。”
打工族超市里淘打折货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市民李小姐不喜欢逛菜市场,她更喜欢到购物环境相对舒适的超市买东西,在超市里,李小姐很享受一站式购物的乐趣,因此她逛超市的频率很高,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去一两次,每次去超市除了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外,她买得最多的就是零食。物价上涨后,她买零食的次数越来越少,买零食的种类也发生了变化。
12月6日13点30分左右,李小姐下班了,朋友都还在上班,闲来无事,她便决定去逛超市。走进超市,她并不像平常那样,直奔自己喜欢的零食区去购买,而是注意起超市里哪些东西搞特价。
看到有方便面在搞特价,李小姐赶忙过去看,仔细看了两种特价方便面的价格,斟酌后还是放弃购买。“牌子是一个,只是口味不同,以前搞特价的时候是七八块,现在都快九块了,在我看来不是特价。”李小姐说。看到自己喜欢吃的土豆片也在搞特价,她赶忙去看价钱,看完后,她说:“还是一块钱,而且分量还没有以前的多。”
没有买到零食,李小姐在生活必需品区逛了又逛。“这些生活必需品平时都要用,超市里搞活动时,有时比批发价还便宜,所以我会经常逛一逛,只要觉得性价比合适,即使家里还有,我也会买回去,像纸、牙膏之类的,我就是在搞特价时买。”李小姐笑着说。
李小姐在一家幼儿园打工当老师,每个月的工资有900多元,工资都由她自己支配,她花销最大的就是逛超市买东西。物价没有上涨前,她一个星期要去一两次,每次去都要买零食,饼干、糖、面包是她的最爱,因此她经常买,每次都要花上几十元。“习惯了逛超市,所以还是经常来逛,但现在什么都涨,很多时候,我都舍不得买了,有的时候来逛一次,什么都不买就回去了。”李小姐说。
购买了一袋葡萄干后,她有些遗憾地说:“其实我不怎么喜欢吃葡萄干,以前都不买的,但葡萄干买回去后,感觉数量挺多的,吃的时间可以长一点。”
逛超市时,路经熟食区,她笑嘻嘻地告诉记者:“超市里的熟食,快关门的时候来买可以打折,有的时候馋了,我就会在快关门的时候来买,用买半斤的钱买一斤挺好的。”
农民工能省一点是一点
12月6日11点20分左右,中心城区会堂附近一个对外开放的食堂里,挤满了前来吃午饭的人,他们大多是在附近建筑工地工作的工人,张师傅也是其中之一。
张师傅像其他人一样,先排队打饭,到他打饭时,没等食堂的工作人员问他要几两饭,张师傅就简单地说了一句:“四两。”看到四两饭打得有点少,张师傅直率地说:“太少了,再多打一点吧。”工作人员便往他碗里加了一点。随后张师傅便简单地打了一个肉,一个茄子,这一顿饭,张师傅花了5元钱。打好饭后,张师傅找了个地方便开始吃饭。
由于工作了一个早上,虽说才打了两个菜,但张师傅依旧是大口大口地吃,看上去吃得非常香。不一会儿,张师傅便吃完了饭,吃完饭后,张师傅像往常一样,拿起食堂提供的水烟筒抽起了烟,和记者说起了最近的物价。
“我是7月份来工地上工作的,那个时候也是四两饭,一个肉,一个菜,吃下来也就三四块,这段时间吃不下来了,还是同样的饭菜,起码也要四五块呢。”张师傅说:“不过,现在什么都涨,买小菜也要一块多一斤。”
张师傅说,午餐时间有2个小时左右,但他家住在红塔区研和镇贾井3组,很多时候由于工作的工地离家太远,张师傅每天午饭都是在外面吃,下午下班后,回到家大多也是自己做饭吃。“有的时候太累了,不想做饭,就去女儿家吃。”张师傅说。
自己做饭就得买菜,买菜时,张师傅感触最深的就是肉价涨了。“城里的肉价肯定比其他地方的贵一点,我买肉一般都是趁村子里有人杀猪,或者是有人到村子里卖肉的时候买,会便宜一点,虽然不多,但能省一点是一点。”张师傅说。买肉时,张师傅也是尽量多买一些,虽说才一个人吃饭,但他经常买一次就买五六斤,买回来的肉腌起来慢慢吃。
家住北城的刘女士就更节省了,刘女士家里的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她的工作也是间断的,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因此她会想尽办法节省开支。她告诉记者,在外吃饭,她从来都不吃肉:“打一个肉要两三块,菜里还没有多少肉,就算有肉大多也是肥肉,我用那两三块钱买点肉回去,都够家里人吃一顿了,而且还吃得很好。”除了在外吃饭不打肉外,刘女士知道哪里的肉便宜后,便会过去买,尽管一斤肉才便宜几毛钱,但刘女士仍愿意排上1个多小时的队去买。“现在什么都涨了,能省一点是一点。”刘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