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街镇871人远离灾害喜迁新居
“搬迁到集镇附近后,读书、看病、卖包谷都方便省力了,老家的宅基地种上了庄稼,年轻人还可以打工增加收入,一举两得。”站在自家新房前,新平县腰街镇小坝多村搬迁户李家云激动地告诉记者。
腰街镇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生产落后、生活贫困的5个偏远少数民族村组共228户871人,集中搬迁到离镇政府一公里多的地方,让群众不但远离了地质灾害威胁,而且拓宽了增收致富渠道,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受到群众交口称赞。
新平县哀牢山一带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较高,是群发型、链发型地质灾害典型区域。据专家详查,截至2006年,全县共有各类地质灾害点583个,其中滑坡点392个、泥石流沟62条、崩塌点4个、不稳定斜坡裂缝125个。腰街镇属于哀牢山核心区,山高坡陡,海拔高低差异大,地质构造特殊,目前设有县、镇地质灾害监测点7个。
李家云今年55岁,是一名拉祜族老党员。他说,原来收了包谷,需要一箩筐一箩筐从山下背回家,晒干后再背到集镇卖,为避免再次背回山上,价格不好也得卖。1998年,村民普凤英得了阑尾炎,请了8人用担架轮流抬,用了半天时间才到镇上的医院进行医治。
为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彻底避开地质灾害,保护治理环境,恢复高山生态植被,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扩大集镇规模,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务工难”等问题,腰街镇坚持“群众自愿、向集镇集中、整体搬迁”的原则,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结合实际,采取集中安置形式,从2008年开始,把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生产落后、生活贫困、缺乏生存条件的偏远村组群众集中安置在集镇附近。
搬迁距离远,资金投入大,为把实事办好,该镇成立了领导小组,综合协调,整合资源,多方投入,合力建设搬迁新村。项目计划总投资2162万元,其中群众自筹1482万元,财政专项资金756.8万元,农村危房改造资金163万元,民居地震安全专项资金18.4万元,省级易地扶贫开发专项资金150万元,省级重点扶持村建设专项资金30万元,新农村建设资金10.4万元,“一事一议”项目资金28万元,市级人畜饮水专项资金15万元。
腰街镇根据地质调查和群众意愿,科学选址,依法征地,合理规划,统一平整宅基地,统一户型建房。村庄规划按户均200平方米计算,主房120平方米、牲畜房20平方米、公共用地60平方米,主干道宽5米、次干道宽4米、屋前道路宽3米。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合理安排科技文化活动室、厕所、垃圾坑、绿化带等配套基础设施。
由于山区群众居住边远,生产生活条件差,又时常受到地质灾害威胁,早有搬迁的愿望,加上政府有补助,新村地理位置优越,群众搬迁积极性很高。普凤英第一批搬迁到新址,她家建房花了7万元。
据介绍,仅小坝多村搬迁后,退耕还林耕地达16亩,涉及搬迁的原住房已全部拆除并进行复垦,种上了核桃树,中间套种包谷,生态环境将会得到有效恢复。
如今的小坝多村离集镇不到两公里,家家门前有水泥路,读书、看病、打工、卖包谷都很方便。现在村子里开起了9家小卖部,小食馆也有了,年轻人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搬了新家,不是好一样,而是样样好。”村民罗成高兴地告诉记者。罗成一家6口人,今年毛收入超过3万元,仅包谷就收了10吨,可卖2万多元。家里开起了小卖部,还买了拖拉机搞运输,建房借的4万元已经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