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数控与传统联姻的“守”艺人

发布时间:2020-06-17 来源:通海新闻网

 


 

      通海石雕工艺源远流长,能工巧匠闻名云南。孟夏时节,记者来到位于通海县兴蒙乡的庆梁石雕工艺厂,数控机床前,一张专注、青春的面孔格外引人注目,他便是27岁的鲁庆梁。这个阳光的小伙如今已是通海有名的石雕工匠,2015年,成为通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滇南石狮代表性传承人。

    

从小耳濡目染

       鲁庆梁出生在石雕世家,到他这一代已经传承了五代,其曾祖父鲁绍云、祖父鲁子发、父亲鲁永寿、三叔鲁永红都是石雕工匠,三叔鲁永红是云南省滇南石狮传承人。   

       小时候受父辈的影响,鲁庆梁对石雕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快乐的事情也都是和石雕有关的。“在我小时候,每当父亲和叔叔给錾子淬火时,我就会和小伙伴去火炉旁烤洋芋吃,那时候觉得很快乐。”鲁庆梁回忆起儿时的欢乐时光,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鲁庆梁对石雕艺术的兴趣越来越浓。“上学以后,学习之余我就会认真观察父亲和工匠们是如何把一块块石料打制成一件件形神兼备的石雕工艺品,慢慢地就开始自己动手弄。”鲁庆梁说。   

      在父亲的影响下,鲁庆梁从小便与石雕艺术结缘,而他自己也慢慢发现,对石雕艺术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   

 

长大千里求学

       按说,通过父亲、叔父以及工人师傅的言传身教,鲁庆梁完全可以学会雕刻手艺,但是当父子二人知道河北曲阳有全国唯一的以石雕为主打专业的职业学校后,先后三次到曲阳雕刻学校进行考察。考察完后他们发现雕刻学校的教学理论结合实践,从基本的素描、线描学起,基础扎实、理论可靠、实践训练有素,有云南雕刻所不具备的东西,比在自家厂里跟师傅照葫芦画瓢、师徒口耳相传,要学得精透,悟得深刻。

    “当初考上大学,在报志愿时还是选择了和石雕相关的学校,这个选择就源于自己对石雕艺术的喜爱。”鲁庆梁说。   

       就这样,鲁庆梁带着父母的嘱托、怀着求知的渴望来到曲阳雕刻学校学习。凭着自己的刻苦和好学,他很快掌握了雕刻要领,技艺也得到了提高。父亲也时常与学校联系,了解儿子的学习情况,对他的进步十分满意。在校期间,鲁庆梁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在校时经常受到老师的好评,他的雕刻作品《吉祥如意》也被学校收藏。

   

传统与科技优势互补

      两年的课程学完后,鲁庆梁回到自家厂里完成为期1年的实习,由于技艺高超,毕业时有老师建议留在当地发展,但他还是选择回到家乡。   

      在外学习让鲁庆梁接触到了先进的数控雕刻技术,他认识到数控技术的优势,要发展石雕技艺,必须传统与现代“联姻”,于是便说服父亲一道外出考察,最终投资80多万元引入数控技术,上了新设备。   

    “传统的石雕都是工人一锤一錾的手工雕刻,要的时间长、人力成本高。而数控技术用机器出大件,人工打磨相结合,优势是节省人力和降低粉尘污染,产品还能做精细化处理。”鲁庆梁告诉记者。

    对于新技术与传统手工的结合,鲁庆梁有自己的认识,他告诉记者,新技术的运用并不是抛弃传统的手工,而是让两者优势互补,以前纯手工雕刻大件物品时工期长、进度慢、制作难度大,现在引入数控设备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制作不同造型的产品。当然,手工精修部分,机器做不到,这也同样考验石雕艺人的手上工夫。

   

一份荣誉一份责任

      心怀热爱和刻苦学习的鲁庆梁在2015年获评通海县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师、2016年荣获通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滇南石狮代表性传承人,是通海最年轻的滇南石狮传承人。   

    “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做好传承,将本土石雕工艺发扬光大成了自己的一份使命。年轻的鲁庆梁在被评为滇南石狮代表性传承人后,意识到了自己作为年轻一代石雕艺人肩上的责任与使命。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滇南石狮雕刻技艺,在引进数控技术后,鲁庆梁便请了云南艺术学院的老师来做河西圆明寺石狮子的模具,然后把模具运到河北扫描建模。“上了新设备,我们要把通海最具代表的石狮子做好,所以当时花了不少工夫,现在我们做的这套模具一直还在用。”鲁庆梁说。   

      与此同时,鲁庆梁闲暇之余也会找通海及周边有名的石雕师傅学习技艺,甚至跑到外省去,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艺。“我们要学习其他地方优秀的雕刻技艺,然后再结合通海本地的特色,这样才能做出更多受欢迎的作品,也才能让这门传统技艺一直传承下去。”鲁庆梁说。(玉溪日报记者  计丕华  熊长青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