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环境卫生缘何获赞
短短几年,抚仙湖周边的卫生状况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从垃圾成堆到沿湖干干净净,从司空见惯的湖中洗车洗宠物到“仙湖卫士”湖滩捡垃圾,抚仙湖环境卫生缘何从饱受诟病到公众赞誉有加的“翻身”?9月23日,云南省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管理委员会第二十四次新闻发布会,给出了答案。
根据市抚仙湖管理局测算,抚仙湖沿岸每年产生的种类污染物达3.8万吨,34条主要入湖河道成为输送各类垃圾进入抚仙湖的通道。
如何不让这些垃圾进入入湖河道,同时不让污染物弄脏抚仙湖,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经过多年的探索,众多力量在不让抚仙湖这颗明珠蒙尘的目标下,凝聚在了一起——
行政之力,强化一个“责”字。澄江、江川、华宁沿湖三县把抚仙湖环境卫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责任级级承担,任务层层分解,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卫生管理格局。深化河(段)长责任制;每月开展由辖区干部、群众、学生参与的清洁湖滩、清洁田园、清洁村庄、清洁河道的“四清”保洁活动;积极开展“仙湖卫士”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保护治理“三湖”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爱湖护湖、保湖治湖;在沿湖三县中小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仙湖保洁一起走”活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环境卫生管理责任体系和环保执法监管体系逐步得到了建立和落实,形成了一个拦截入湖垃圾的管理网络。
法治之力,突出一个“管”字。近年来,随着抚仙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游客的大量增多,违规洗车、宠物入湖,在湖滩搭帐篷、烧烤、随意摆摊之类种种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需要通过执法,还抚仙湖一份安宁与祥和。除增加综合执法人员外,沿湖三县还聘请了200多名当地责任心强、敢管能干事的群众作为执法监督员,开展抚仙湖环境卫生巡视和捡拾垃圾工作,并配合抚管局执法人员做好监管,劝导和制止在湖边洗车、洗澡、洗衣物、洗宠物、露营及烧烤等污染抚仙湖的不文明行为。
市场化之力,寻求一个“常”字。自2013年4月实施环境卫生市场化运作后,抚仙湖已探索建立了环境卫生市场化运作机制,沿湖生态敏感地带的环境卫生管理实现了像城区一样,在一级保护区范围内,每一处的卫生都有责任人定时打扫,通过严格的监管和奖惩措施,保证了保洁质量。
澄江县立昌村村民许映学告诉记者,目前抚仙湖环境卫生和前些年相比,发生的变化完全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据市抚仙湖管理局副局长杨丽红介绍,行政之力、法治之力和市场化之力协同配合,交织出了一张越来越完善的环卫管理网。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开始,抚仙湖环境卫生的管理,共开展执法检查5890次,出动执法人员34348人次;开展“四清”保洁活动106次;环卫设备投入达680余万元;每年投入市场化运作经费600多万元;清扫、清运的各类固体废物
垃圾达10多万吨。(记者 邢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