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
正是先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睿智和对大自然的敬畏,才为我们保留下能让大家生存发展的较好生产生活环境。然而,随着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破坏不断加剧,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 李琳
在谈到环境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是中华民族对生产生活环境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和不懈追求。热爱自然,亲近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繁荣,是古代中国人的重要性格特征之一。远在4000多年前的夏商周三代,据文献资料记载,君王夏禹曾下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2000多年前的秦朝,政府曾明令禁止春天采集幼小植物和猎杀新生野兽,禁止毒杀野生动物。中国历朝历代政府大多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制定和颁布环境保护的法规与禁令,民间也有不少乡规民约对破坏大家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环境的行为加以约束或惩戒。就拿我市红塔区来说,据已发现的史料,仅在明清两代就有龙树彝族乡的《乡规民约碑》、北城街道回汉两族的《乡规碑》等其中有关于保护森林或环境内容的石碑。
正是先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睿智和对大自然的敬畏,才为我们保留下能让大家生存发展的较好生产生活环境。然而,随着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破坏不断加剧,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个别地方甚至到了生产难以为继、环境不适宜人类生活的程度。究其原因,主要是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存在着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以致牺牲保护生态环境的倾向,主要依赖粗放经济追求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被置于次要和附属地位,只顾眼前,不管将来;不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而是先主动污染后被动治理,甚至不治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市过去也存在着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痛定思痛,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环境问题的重要讲话,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落实市委、市政府“生态立市”战略,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具体目标。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既要靠法律的制约,同时也要靠全体市民充分认识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增强生态环境道德意识,生产生活中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荣,以人与自然紧张对立为耻,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